本报讯(记者 赵智和)体验插秧、搭建帐篷、乐游神山、亲近自然……6月1日至5日,由中关村丰台园企业斯玛特教育集团组织开展的,以“体悟农耕之乐 畅享自然之趣”为主题研学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展开。北京第五实验学校35名师生组成的研学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项目式学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拓宽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实地感受京蒙协作成果,扩宽京蒙协作领域,有效促进京蒙两地教育文化交流。
走进大自然体验农耕乐趣
在绰尔河农耕博物馆,同学们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塑,通过老师的讲解,一同认识了磨、犁、耙、风谷机、打谷桶等农耕工具,了解了它们的使用方法。同学们也对水稻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学习和观察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以及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次日,同学们化身小小“稻农”,在扎赉特旗好力保稻谷景区的稻田中,完成了一堂真实的插秧体验课。从选种、插秧,到收割、筛选,其间的道道工序都是必不可缺的。同学们来到稻田旁,认真聆听老师讲解插秧的技巧。随后,同学们戴上手套、穿起靴子进行插秧。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我们忙碌地插秧,累得满头大汗,将嫩绿的秧苗一株株插入泥中,不仅成就感十足,这样的景象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耕作的辛劳和粮食的珍贵。”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同学王奕凡说。
在扎赉特旗广袤的田野上,无人机运送秧苗成为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参观扎赉特旗农业智慧园区的活动中,同学们了解到,每架无人机每次可运送12至15盘秧苗,每天可以完成近100亩地的插秧任务,每亩可以节约成本100元。同学们了解到水稻不仅能生产成大米,还可以通过加工制作成玻璃和眼镜。
运苗有无人机上阵,插秧还有高速插秧机助力。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自动驾驶水稻插秧机已经成为扎赉特旗农业提质增效的利器。在水稻插秧现场,有多台高速插秧机同时开工,稻池边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摞水稻秧苗正等待“上机”,农机手们熟练地操作着水稻插秧机来回穿梭,绿意盎然的稻田与勤劳耕种的稻农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景象。
在生产车间感受科技农业创新力量
在大米生产车间,大家看到运转流畅的生产线:精细的加工程序中,金黄的稻谷经过脱壳、筛选、精米加工、灌装、封袋等环节,变成了一颗颗莹白清香的大米。随后,白花花、晶莹剔透的大米被撒入一个个袋子里,随着滑道向前输送。仓库内,成箱成袋已包装好的大米摆放整齐,正等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车间外,车辆有序驶向其他城市……
“扎赉特旗引导农户在自家的农田种植优质水稻,从产品种植、加工生产到销售,努力实现水稻全产业链闭环发展,加强产地冷链物流、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牧业发展根基。”扎赉特旗相关负责人说。
“参观了农业智慧园区,我感受到了科技与农业的完美结合,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农业生产变得高效且精准。走进大米生产车间,目睹了从稻谷到大米的整个加工过程,自动化的流水线和严格的质量把控,让我对日常所食的大米有了全新的认识。”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同学侯子祺说。
在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还体验了DIY稻草人的协作。稻草人是一种用稻草、秸秆等材料制成的模型,放置在田间,主要目的是守护庄稼,防止鸟类和其他动物破坏粮食作物。首先要准备一些木棍,将木棍捆扎在一起,形成一个直立的轴。再分别用稻草束扎成手臂和腿部,捆绑到直立的轴上,用铁丝或稻草固定好,以防止松动。最后将衣服穿在稻草人身上,再用彩色颜料,树叶等装饰物为稻草人增添其个性特征。
斯玛特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团队协作和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动手的乐趣和创造的喜悦。从选材到搭建,从填充到装饰,都倾注了同学们的细心和耐心。
研学归来话感受
“学生通过这次研学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成果,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希望北京第五实验学校乃至全北京市的学生都能来到扎赉特旗,更盼望扎赉特旗学校的同学们能够来到北京,我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北京第五实验学校老师苗壮说。
斯玛特教育集团董事长武志表示,“体悟农耕之乐 畅享自然之趣”是一次研学活动,更是一堂行走的劳动教育思政课,“这几天我看到了同学们对农耕的实践与知识的学习,对自然的探索与身体力行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看到了同学们的进步与成长。”
扎赉特旗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师健表示,同学们通过几天的研学,体会到了农耕之乐,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不容易。“我们在中国的北方守好这片黑土地,保证大家的粮食供应,希望同学们未来在各行各业做到出类拔萃,学有所成时,也不要忘记今天在这里农耕的体验,不要忘记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助力中国农耕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