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以来,区文联及区作协紧紧围绕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精华区建设和推动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主题片区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及丰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与北京作协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相关区作协合作开展了“山河永定·丰宜福台”主题征文创作活动,约请区内外知名作家到我区深入调研采风,形成一批优秀散文作品。本报陆续刊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我在北京也算待过不少地方,基本是西北方向。出生在门头沟,小时候长在五棵松、玉泉路一带,上大学以后搬到中关村附近,具体说属于四季青。疫情的时候填出行信息,我一查,那地方的行政名称叫海淀区四季青镇,敢情哥们儿也是一小镇青年。人总是对自己长大的那块地方有感情,尤其对于没有老家概念的北京孩子,在哪儿度过青春期,姑且就把哪儿认成故乡了。其实说故乡都大了,类比外国人的说法,近似于“社区”这个概念,说起来也就是“我们那片儿”。
对我而言,“我们那片儿”就是复兴路南边那一段,西四环附近。虽然我父母已经搬到西郊机场旁边了,孩子也在中关村上学,但玉泉路附近,也就是原来上小学和中学的地方,还住着我很多发小同学。大家吃个饭或者聊个天,还愿意在以前都熟悉的地方聚。不知道算不算念旧,或者说就是在熟悉的地方心里踏实吧,我后来也在那附近买了房子。办房本的时候才知道,敢情新家属于丰台区。这当然也正常,我们那片儿是海淀、丰台和石景山的交界地带,记得小时候路边就有一饭馆,名叫“海石丰”,当时还以为是哪个顽主的名号呢。但三区交界,居住状况又有不同,海淀那边部队大院儿多,没什么地方盖小区,倒是丰台和石景山的房子新,而且可挑选的余地大。赶上二十一世纪以后的房地产大开发,我有很多同学正好也到了成家单过的时候,买房子不是买在石景山就是丰台。也就过条马路,跨区而住了。我的情况也差不多,虽然中关村附近有家,但同时也算丰台居民。
其实对丰台我从小就熟,还是有同学的原因。我们那个中学原来是部队子弟学校,丰台也有不少部队单位,那儿的孩子也来上学。我还记得那时候跟我们院儿的孩子骑自行车出门,老去青塔找一壮实的同学玩儿。那同学家长是大夫,后来他也当了大夫,性格特好,一边倡导健康饮食一边吆喝大伙儿撸串——聊天时还都记得青塔那地方当年的模样,基本就是荒地,狗声可闻,除了部队的院儿,基本就没有规整成形的建筑物了。而现在,青塔变成了一片相当热闹的住宅区,比较好的小区号称德国风格。附近也建了不少公园,大的有园博园,还有天元公园什么的,再加上商业配套越来越成熟,总体上吃的玩儿的都不缺。我和同学们一致认为,住在那一片儿还挺舒服的。
这些年北京的市政建设投入大,其实哪儿都规划得不错。有时候去相对落后一点儿的国家旅行,会发现很多街面杂乱的城市到处都是健身房,密度高的地方恨不得比小卖部都多,这当然是人家喜欢强身健体,但还有一个原因,反而说明公共设施比较少,想找个公园跑步遛弯儿都不容易。北京就好多了,每个街区都有公园,跑、走、瘫着皆可,遛孩子遛狗都适合。原先还动不动上北海、上中山、上紫竹院,现在住得离这些有名的公园比较远的人也懒得去了,家门口新建的也差不多。假如说新公园比老公园还有不足,就一条,文化古迹别指望有。我在丰台住的时候,常到小区后面一公园遛弯,从家里窗户看到的也是那个公园——优点是新,缺点是太新,而且现在盖公园也跟预制菜似的,树、假山、步道都是现成的,咔咔一拼完事儿。古典文学里有个词叫“新绿”,北京的社区公园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什么叫“新绿”。
其实人都有点儿贪得无厌,有了这个想那个。我住的地方离丰台的那些著名景点也不远,宛平城、卢沟晓月,开车二十分钟全到,平常倒也不去,家门口有公园反而抱怨公园太新。就跟上饭馆吃饭似的,家门口的饭馆没准儿是别人眼里的网红店,自己还得驱车一个小时去吃别人家门口的网红店。顺便再说说吃饭的事儿,在北京绕着圈儿地吃饭,就会发现各处的饭馆各有其风格。以朝阳、海淀、丰台三个相对新的城区而言,朝阳肯定居于领先地位,也多,也有创意,也洋气。海淀是差一些的,我看过一篇文章专门总结海淀高科技人才扎堆地方的饭馆,一水儿的连锁店加预制菜,这当然跟那边的人比较忙有关,缺乏生活情趣。而丰台的饭馆也有它的优势——首先是实惠,往往不玩儿虚的,在那些地方吃饭的目的首先是吃;其次是本地化的饮食扎堆儿,对于北京人的口味照顾得比别处周到。当然这还是跟居民构成有关,再拿东三环打比方,天南海北的人都有,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所以饭馆也是天南海北世界各地,而西边这片儿本地人多,所谓芝麻酱裹一切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对于北京人爱吃的那几口儿,好多别处的朋友嗤之以鼻,觉得这儿是美食荒漠,说得我认为也有道理,不过作为北京人,老吃不着没准儿还想。比如在国外待一段时间,我最馋的就不是各大菜系,还是涮羊肉。对我来说,丰台的饭馆是过日子吃的饭馆。
当然,日子过得舒服不只看物质条件,有地儿玩有地儿吃是必须的,人的心态也有很大影响。在这点上,住在丰台也有优势。都说北京的生活“卷”,但细分也有不同,真“卷”的还是西城海淀那些能人扎堆儿的地方,我住的那片儿相对还好。可能还是跟本地人多有关,北京人,尤其是相对老范儿的北京人,整体的生活状态还是随遇而安的,吃喝用度差不多就行,工作事业差不多就行,至于别人怎么看自己,更是差不多就行。以前去成都之类的地方,明显感觉街上人走路比北京慢很多,不急着争什么抢什么,现在成都人走路也快了,反倒是我住那片儿,常有无所事事瞎逛的闲杂人等。别人不着急,我也不着急,大家的心态都比较放松,这是莫大地与人为善。我谈工作经常是在中关村、亮马桥之类的地方,有时候忙叨几天,倒愿意到丰台的家里宅两天,算是一种放松吧。
当然,在北京这么一个地方,没哪个地方是真能闲下来的。有一次朋友约饭约在丽泽金融商务区,觉得那儿和国贸、金融街也差不多了,玻璃大楼里职场即战场。那地方也是丰台,但就和我以往认识的丰台完全两码事儿了。
不过总体而言,丰台尤其是我住的丰台一角,还是一个适合过日子的地方,是普通人的正常的日子。
来源: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石一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