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不仅要探索它的历史,还要深入感受那里的人,探寻他们如何看待这片土壤,如何守护这片土地。在卢沟桥派出所,有这样一位“守城人”,他凭着一双“铁脚板”,一张“婆婆嘴”,把百姓平安刻在心里,用心涂抹着卢沟桥的光辉岁月。
脚步丈量城中土地
2014年的秋天,刚刚退役转业一年的丁黎亮踏入了宛平城,初入城门,处处都是不熟悉的陌生感。
“不熟,就想办法熟起来。”22年的军旅生涯,锤炼出了丁黎亮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开拓奋进的毅力。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户逐家上门走访,与群众倾心交流。
在彼此相熟的过程中,丁黎亮绘制出了第一代《宛平城内居民住户分布图》,此图后来还被用作居民住户管理的模板。
宛平城有东、西两个城门,两门相距640 米,每天丁黎亮都要走上好几圈,遇到有困难的群众,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有次,一户家庭因为房屋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姐妹兄弟四人差点反目成仇。丁黎亮得知后,不仅出面调解,还帮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小巧思破解城门难事
从军营到社区,丁黎亮的用自己的方式了解这座城市,感受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宛平城的两个城门,是城内居民唯一的出行要道,但由于门洞狭窄,机动车大多双向行驶,经常发生车辆剐蹭事故,造成交通拥堵,对此居民们抱怨纷纷。
丁黎亮立即牵头协调城管、交通、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召开协商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献计献策,逐步找到问题症结,并顺势出台新规——所有车辆变双向出行为单向循环,西门进,东门出。如今,城门口更是建造了准物业式治安岗亭,为群众出行和安全又增加了一层保障。
在这次改革中,丁黎亮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还带来了更多变化。他组织志愿者队伍,定期清理城门附近的垃圾和杂草,保持环境整洁。他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让大家真正成为守护宛平城的一分子。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丁黎亮的努力处处围绕着社区平安、群众满意,凭着一双“铁脚板”,一张“婆婆嘴”,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力求争取更多资源和支持。如今,宛平城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居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有力提升。
责任心守护城边安宁
丁黎亮不仅把城内居民的平安放在心中,更把城边的安宁视为己任。除了众所周知的卢沟桥,在他的辖区内,还坐落着一座国家级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追忆历史、学习先烈精神。
对丁黎亮来说,每一次纪念活动的安全都是对他责任和能力的考验。他深知,要确保万无一失,就必须对“人、地、事、物、组织”这些关键要素了如指掌,随时准备发现并排除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
有一次,宛平城西门出现了一名行迹可疑的男子。正在巡逻的丁黎亮敏锐察觉到异常,随即上前询问。起初,该男子还企图以城内居民身份蒙混过关,但丁黎亮几句话下来就迅速识破了他的谎言。
“你是哪户的?姓什么?”丁黎亮问。“801的,姓张。”男子低头小声说着。“不可能,那家住的是位阿姨。”经过几轮巧妙的“交锋”,该男子最终承认,自己是想趁着中午外出人少,看看有没有可能“捡到”一辆电动自行车。“不幸”碰上了人熟地熟、敏感敏锐的丁黎亮,让他的“贼心”就此落空。
丁黎亮常说自己的工作平凡无奇,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然而,正是在他默默的守护下,卢沟桥的大小活动顺利进行,宛平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安宁有序。
一天,城内的一位大爷急需外出办事,巧好赶上宛平城一场嘉年华活动的高峰时期,城内人头攒动,掎裳连袂。
就在大爷焦急万分之际,丁黎亮及时赶到,询问情况之后安全将人护送出去。
接辖区的第一天,师傅就告诉丁黎亮:“守护好古城的平安,守护好百姓的平安,是我们的任务。而守城,必须依靠群众。”这句话他从未忘记,也一直在用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哪怕是一件小事,他也会全心全意用尽100%的力量去帮助群众解决。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丁黎亮便是这一真理的践行者。因为业绩出色,让他收获了累累荣誉。2020年,他被评为“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他又获评“北京榜样·最美警察”。荣誉的颜色,融化在卢沟桥这片红色土地上,更显耀眼夺目。
(市公安局丰台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