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报纸头版用特大字号报道:“日本投降矣!”力透纸背。这背后,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14年,付出了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民族牺牲……勿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在本期《丰台时报》,我们继续回望历史,与先辈们的信念和精神隔空共振,牢记属于我们这一辈人的责任和担当。
“出卖国土的事我不干”
在宛平县历任县长中曾经有这样一位人物,他铁骨铮铮、大义凛然,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挺身而出;他情系百姓,心向共产党,追求光明。他就是抗日英杰王冷斋。
王冷斋,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和护国讨袁斗争。1935年,王冷斋应北平市长秦德纯的邀请,出任市政府参事。当时,正值日军制造华北事变,平津一带处于危急之时,宛平城和卢沟桥一带又是日军军事演习的主要活动地,这里随时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突发事件。为了便于与驻屯丰台等地的日军交涉,国民党政府决定成立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宛平专署),专门办理对日事务。1937年1月1日,宛平专署正式成立,王冷斋被任命为督察署专员兼宛平县县长。
在1936年冬的一次宴会上,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要求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允许日本人在大井村建一个“商用”机场。大井村当时位于丰台西北,是去往卢沟桥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宋哲元深知大井村的军事价值,拒绝了日军的要求。1937年1月8日上午,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官中岛中佐带着事先绘制的大井村南到卢沟桥之间6000多亩土地的地形图到宛平县政府,要求王冷斋按图签字割地。王冷斋洞悉日本侵略者的侵略阴谋,严正申明:“图中的河流、桥梁、道路、田野等等,是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割让土地是绝不可能的,况且我也没有接到上峰的指示。”日军头目威逼道:“这是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的命令。”王冷斋毫不示弱,拍案而起:“我又不是你们日本国的官,不签!”
硬的不成,又来软的。日本特务机关长辅佐官寺平又来劝说——言外之意很明显,是在引诱王冷斋当汉奸。王冷斋坚定地说:“出卖国土的事不但我不干,大井村的老百姓也不会答应,你就死了这条心吧!”经过一番争论,寺平见没有什么转机,便甩下一句话:“请专员阁下考虑后果。”王冷斋回敬道:“顶多一条命,我在宛平城任职期间,你们就别想得到大井村!”日本特务机关两次失败后,耍起了阴谋诡计,指使当地汉奸和地痞流氓暗中出高价收购大井村民的土地,唆使村民来县政府过契。王冷斋及时识破日寇诡计,并向广大村民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村民明辨是非,不要上敌人圈套。村民知道原委后彼此立约,绝不出租出卖土地,如果日本人强占,必以流血相抵抗。
在前后四个月的大井村事件中,日寇尽管使用了各种卑劣手段,但始终未能如愿。历史证明:大井村事件是七七事变的序幕,目的在于封锁北平,迫使中国守军投降。
1937年7月7日夜间,宛平城外的龙王庙附近突然响起一阵枪声。半夜时分,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声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城官兵拒绝。日军气急败坏地包围宛平城,并开枪示威。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向冀察政委会外交委员会提出交涉。秦德纯要求驻宛平部队严密戒备准备应战,并指示王冷斋“迅即查明,以便处理”。当晚,王冷斋住在北平,获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宛平现场调查。同时立即通知城内驻军,切实查询各守兵。经查,中国军队并无开枪之事,也未发现有所谓失踪日兵的踪迹。
接下来,就是与日方的谈判。作为中方代表的王冷斋首先声明,城内中方守兵并无开枪之事,所谓失踪日兵一名,经搜寻也毫无踪影。日方诡辩道:“城外搜寻不到失踪的演习士兵,必须进城搜索。”王冷斋怒道:“夜间宛平城门已闭,日兵在城外演习,怎么能在城内失踪?”日方以武力相逼,拿出一张地图给王冷斋说:“事态已经十分严重,现已不及等待调查谈判,只有请你速令城内守军向西门撤出,日军进至东门城内数十米地带再商量解决办法,以免冲突。”王冷斋反驳道:“此来只负调查使命,你所提我军撤出你军进城的无理要求,离题太远。”在与日军交涉周旋中,王冷斋坚持立场,凡涉及主权一事,寸土不让。日方一次次的威胁利诱,都遭到王冷斋的坚决回击。
8日凌晨,日军开始攻城。王冷斋在谈判破裂之后,即移驻到守军指挥所,协同驻军进行抗击。幸运的是,王冷斋在日军攻击之前,及时转移了城内民众,避免了更大伤亡。日本侵略者占领平津后,王冷斋随二十九军撤退,在大后方继续参加抗战。
“先去杀敌,再来读书”
“十团白团长,人称小白龙。鬼子吓破胆,抗日真英雄!”这是一首歌颂抗日英雄白乙化的歌谣。白乙化在大学期间,阅读了许多马列书刊,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1930年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白乙化向校方提交了抗战申请:“国难当头,先去杀敌,再来读书。”校方同意了他的要求。1932年5月,白乙化联络抗日志士,奇袭了辽阳伪警察局,建立一支抗日武装。
七七事变后,白乙化根据当时形势,成立“抗日先锋队”,向抗日战场进发。1939年4月,白乙化带领部队挺进平西,与冀东抗日联军合编为“华北抗日联军”。
当时日本侵略者想向世人炫耀在华建立了“大东亚新秩序”。平西抗日挺进军为戳穿日本侵略者的诡计,计划开展一次奇袭卢沟桥的战斗。在中共北平地下党配合下,他们事先邀请了一批有正义感的中外记者对这次战斗进行采访。1939年7月7日傍晚,白乙化把队伍隐蔽在卢沟桥附近的高粱地里。入夜以后,白乙化命一营营长王亢率领八路军小分队突然杀出青纱帐,攻占了卢沟桥。据王亢回忆:日军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卢沟桥就被我军占领了。然后架起机关枪随时准备阻击日本援军,掩护中外记者拍摄我军战士手持钢枪屹立于“卢沟晓月”碑前的英姿。
战后,中外记者纷纷报道了八路军奇袭卢沟桥的实况,使日本侵略者的所谓“大东亚新秩序”的谎言在世人面前不攻自破。
1940年1月,这支队伍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十团最大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多。白乙化带领这支队伍,多次打败敌人的大“扫荡”,巩固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1941年2月4日,白乙化率部围歼伪满“讨伐队”。敌人很快被击溃,部分残敌退到长城楼子里负隅顽抗。白乙化挥动令旗指挥部队冲锋,却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最后,残敌消灭了,战斗胜利了,而白乙化却无声地倒下了。他实现了自己生前的夙愿:“如能死在抗战杀敌的战场上,余愿得偿矣。”
“金钩钓鱼名不虚”
刘启才是丰台镇附近西管头村人,七七事变后,他和村里的许多青年被日军抓去当劳工。不堪忍受凌辱和摧残的刘启才联合十几名工友,撬开了牢门,打死了日本哨兵,带着抢来的枪支连夜投奔八路军。
1940年,八路军冀中军区派遣大批武工队员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刘启才被秘密派回丰台组建抗日队伍。在西管头的警察所,刘启才趁他们打麻将的机会闯进所里,缴了枪支。在丰台火车站,刘启才等人趁着夜色,杀死日军哨兵,换掉了开火车的司机,把车厢里的武器、布匹、药品等全部运到抗日根据地。在丰台西仓库,刘启才等人剪开铁丝网,运出枪支弹药,并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战士们打着竹板,畅快地唱道:“游击队真叫行,打了鬼子二十名,缴获战马二十匹,金钩钓鱼名不虚。”
1944年10月,冀中十地委决定建立平南县,同年12月组建平南支队,刘启才任副支队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可是盘踞在丰台的日本残部借口国民党政府接收,拒不向八路军投降。刘启才于是带领平南支队边向群众宣传,边拔除日军的据点。丰台百姓纷纷配合八路军的行动,仅仅几天时间,日军在丰台的据点就被全部扫除,受日军多年蹂躏的丰台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来源:《丰台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