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景台设计高度20米,建筑面积约1540平方米,坐落于占地200亩、高39米的东土山上,总高度达59米,成为南苑绿意盎然中的制高观景点
●燕景台的整体屋面可供人行走游览,东西侧创新性地运用了节能的光伏玻璃,通过高效的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为建筑的泛光照明提供电力支持
本报讯(通讯员 袁婷 宋建桥 张海鹏)元旦以来,“北京最美观景台”——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燕景台的热度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各大网络平台频频出现的热门打卡地。城市与绿色相得益彰,现代与古建融合共生,游人在此流连忘返。
打卡新景观
城市与绿色的相得益彰
“走进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仿佛踏入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登上燕景台观景的一名游客发出了感慨。
坐落于丰台区南四环之外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不仅是北京“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与南中轴地区的璀璨明珠,更是首都南部不可或缺的生态绿肺,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荣光,现已蔚然成林,总面积近万亩。
燕景台设计高度20米,建筑面积约1540平方米,坐落于占地200亩、高39米的东土山上,总高度达59米,成为南苑绿意盎然中的制高观景点。站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饱览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及南中轴区域全景,还能远眺西山之巍峨、丽泽之繁华、国贸CBD之现代,成为北京市民短途休闲、“松弛游”的热门目的地,也是游客们竞相留影的网红打卡地。
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绿色空间,打通区域生态廊道,建设了多级多类公园,并恢复了历史湖泊水系。此外,公园还致力于水系岸线的生态化改造,新增绿化面积1500亩,为市民与游客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
设计有巧思
现代与古建的融合共生
远眺燕景台,整体造型流畅、线条优美,犹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雁,灵动而富有生机。
该设计巧妙融合了传统坡屋面样式,与北京城市中轴线遥相呼应,不仅深刻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更为现代都市风貌增添了一抹别具一格的文化韵味。
据燕景台承建方——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燕景台采用钢结构和木纹铝板的组合样式,巧妙营造出类似古代楼阁的建筑格局。
在细节之处,观景台的设计也十分考究。屋顶与基座之间的空间布局精妙,为游客提供了360度全景视野。继续攀登至屋面观景平台,更可远眺北京核心城区,将古老与现代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此外,观景台还承袭了“北有奥森,南有南森”的建设理念,与“奥林匹克塔”遥相呼应,共同诠释了南中轴地区的生态轴、文化轴与发展轴。
建设攻难题
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站在燕景台上俯瞰整个公园,享受悠然自得的时光与愉悦美好的心境,已成为众多市民心中的首选之地。这一胜景的实现,得益于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团队对东土山顶这一北京南部自然景观制高点地理位置优势的充分挖掘与利用。
东土山经由填土而成,要在其上构建一座既能举办丰富活动又能满足游人观览需求的场所,首要之务便是确保地基的稳固与坚实。为此,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团队精心施策,采用了约2000根长达20米的高压旋喷桩,将2万立方水泥灌注进东土山,使其与填土混合形成水泥土体,实现对地基的多重加固,确保东土山顶平台能够承载建筑自重及后期游客观景的荷载。同时,燕景台的整体框架选用了高强度、轻质且施工速度快的钢结构,有效减轻了建筑的整体自重。
燕景台的整体屋面可供人行走游览,东西侧创新性地运用了节能的光伏玻璃。这种光伏玻璃通过高效的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为建筑的泛光照明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满足其用电需求。在阳光的映照下,光伏玻璃会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使建筑轮廓得以更加清晰、在白天与夜晚都为燕景台增添了独特的视觉魅力。
近年来,丰台区始终致力于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通过不断加强城市绿化、大力建设城市公园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与居民的生活品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作为丰台区的重要生态项目之一,不仅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休闲功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游玩与休憩场所,更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与人文魅力,成为丰台区乃至北京市的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彰显着城市的绿色生态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