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宛平史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代文学家方苞与丰台的故事
  在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镶嵌在青绿草坪上的郁金香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方苞像(资料图)。

  丰台的花卉。特约记者 杨益 摄

  近年来,丰台花卉产业蓬勃发展。图为丰台街景。

  方苞,清代文学家,字灵皋,老年自号望溪,生于安徽桐城,桐城派文学创始人。方苞写过两篇与丰台有关的作品,赞颂了丰台的花卉和南岗洼石桥。

  方苞两次进入皇帝南书房

  方苞自幼聪明,早年在家乡攻读经史古文,16岁参加安徽桐城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震。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被称为江南第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投入宛平人、康熙进士、翰林院官员高裔门下。游学京师时,方苞数居高裔家,切磋学术,师生感情深厚。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方苞考取进士第四名。康熙五十年(1711年),《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两年,仍坚持著作。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方苞,康熙听说方苞的古文超群拔类,是桐城派文学大家,便命人将他带到畅春园,出了《湖南洞苗归化碑文》《黄钟为万事根本》《时和年丰庆祝赋》三题当场考核。康熙十分满意考核结果,说方苞的文赋“即翰林中老辈兼旬就之不能过也”,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从此,方苞由一名死囚一跃而成南书房大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方苞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十年(1732年),方苞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1733年),方苞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乾隆元年(1736年),方苞再入南书房。

  南书房既是皇帝读书习字的书房,又是词臣入值供奉之所,因此成为专为皇帝服务的文学侍从办事机构。康熙十分重视南书房,南书房的官员都是德才兼备,博学识广顶尖之人。南书房大臣的主要工作是舞文弄墨,指导皇帝写诗作文,编纂、校对内廷书籍。

  方苞写《游丰台记》赞颂丰台花卉

  方苞著作颇丰,共著书177卷。他的著作中与丰台有直接关系的是《游丰台记》和南岗洼通济桥碑记。方苞对京师风俗、社会状况颇为了解。丰台种植花卉历史悠久,有“丰台芍药甲天下”之美誉。丰台有多处私人花园,“右安花畦”是右安门外一大景观。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方苞受朝廷之命前赴塞门,临行前与好友张朴村等人游览丰台花乡并写下著名的《游丰台记》。方苞在《游丰台记》中赞赏丰台的花卉:“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所以为异观也。其后居人渐多,各为垣墙篱落以限隔之。树木丛生,花虽繁,隐而不见。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久之始得圃者宅后小亭而憩休焉。”

  据考证,方苞游览的王氏园即位于花乡夏家胡同附近的王熙别业花园。此花园是清初官员王熙为其父购置数百畦花地建的别墅,后来此花园成为王家胡同(村)。花乡原有三个姓氏命名的胡同,实际是种植花卉自然村,即王家胡同、于家胡同和夏家胡同。王家胡同、于家胡同由纪家庙村管辖,夏家胡同由马场村管辖。《鸿雪因缘图记》载:“(丰台)前后十八村,泉甘土沃,养花最宜,故居人多以种花为业,而花中又以芍药为最。”《日下旧闻考》记载:“自柳村、俞家村、乐吉桥一带有水田,桥东有园,其南有荷花池,墙外俱水田种稻,至蒋家街,为故大学士王熙别业。”《丰台区地名志》引用上述记载曰:“由以上记载,对照现今地理位置,俞家胡同即今于家胡同,王家胡同应为王熙别业遗址。”王熙别业是清初官员王熙为其父王崇简购置的别墅。清初,父子同朝为官的现象不多。顺治皇帝感慨地说:“父子同官,古今所罕。以尔诚恪,特加此思。”王熙的丰台别业在今天的夏家胡同附近。清代著名文学家方苞曾到这里游览,并写下《游丰台记》一文。

  方苞游览了花卉业,写了《游丰台记》,促进了花卉业的发展,活跃了人们的生活。丰台花卉业,从方苞时代至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花卉生产购销两旺,花卉种植面积大量增加,由个体花卉种植户、私人花园发展到多处大型花木场,由烧煤缸瓦管道的花卉温室变成钢化玻璃暖气控温控湿温室,进行高科技管理,建有花乡花卉市场(经改建更名北京花乡花卉创意园)和玉泉营花卉市场,还建有世界花卉大观园。

  方苞撰写南岗洼桥碑文

  清乾隆二年(1737年),应良乡士绅之邀,方苞来到南岗(旧用冈,冈同岗,现均用岗)洼村,见村南五百米建有通济桥,遂书《良乡县岗洼村新建通济桥碑记》。其碑记曰:“沛上人尝兴寿因寺于良乡,每经岗洼村悯行旅涉河之难,竭资建石桥。工耗之不就,郡丞得其情,将诘治,乃获讫工,时雍正三年三月也。越十年靖余为碑记。桥去京城四十里。乾隆二年八月记。”永定河发洪水,洪水中夹带大量黄土,将通济桥和石碑埋入地下。1990年,京石公路施工时在地下2.5米处石桥挖掘出土,原地保护,保存完好。笔者2018年11月17日探访了南岗洼桥。这座古桥位于南岗洼村东南,京港高速公路进京方向路旁,立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和南岗洼古桥简介。桥下牤牛河为南北走向,桥是东西向,此桥长44.45米,桥面宽9.56米,桥身为五孔连拱。此桥为重要交通要道,在运输、便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座古桥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特色,此桥桥墩、桥洞、桥身、桥面、桥栏全是花岗岩砌成,桥体古朴壮观,中间桥洞上方有镇水兽。此桥出土后,关于此桥的桥名及建桥时间引起文物界一场争论。北京市文物局在出土地立碑的《南岗洼古桥》简介称:“其建桥时间不晚于明代”。多数学者认为建于雍正三年,桥名为通济桥。

  通济桥下流淌的河流纵坡陡,每当山洪暴发之时,洪水咆哮而下,势如牤牛,故名。牤牛河发源于北宫镇大灰厂村北部山区,穿京原铁路后,向东南流经沙锅村、下庄,横穿大灰厂路、长青路,过西王佐、南宫村、王庄,横穿京港澳高速公路后进入房山区,于长阳村东南汇入小清河。牤牛河长约20公里,其中丰台境内长约11.2公里。

  南岗洼是小有名气的地方,是北京城与外省交界的地方,地处燕山山脉山前丘陵地带,与平原交会处。方苞提到通济桥的地点岗洼村,后来分为南岗洼和北岗洼,两村只一道相隔,但在清代分属不同县管辖,南岗洼属直隶省良乡县,北岗洼属京城宛平县。九省御道从两村中通过。1958年撤销良乡县制,其南岗洼和魏各庄划归丰台区,其他部分划归房山县,划归丰台区部分现为王佐镇管辖。清代宛平县为中央直属县,北岗洼原属宛平县,1952年撤销宛平县制,长辛店和丰台一带划归丰台区,现为北宫镇管辖。斗转星移,现在南岗洼和北岗洼均属丰台区两个镇管辖。清代,南岗洼和北岗洼是京城与外省的分界线,所以此地有标志性建筑。《丰台区地名志》记载:“因属山岗坡前洼地,遂以岗洼为村名。”清《宛平县志》载:“岗洼,后形成南北两聚点,定村名为南岗洼和北岗洼。南北岗洼之间,原有瓮门一座,清建,上有小型庙堂,瓮门下为通道。瓮门又称都门(为城关建筑,表示京城的外界)。”“村北的牤牛河(俗称九子河),是山前河流,雨后山洪倾泄,这里一片汪洋。”1955年修京周公路时,瓮门被拆除。

  南岗洼通济桥的出土丰富了丰台区的文物宝库,现代化京港澳高速路旁边有一座象征中华民族建筑特色的古石桥相伴,韵味浓郁,浮想联翩。丰台区道路交通已实现现代化,柏油路四通八达,钢筋混凝土桥梁、立交桥随处可见。南岗洼村交通发达,京汉铁路、京港澳高速从村东穿过,村头有多条公交线路停靠。村中修了多条柏油路,通到村民家门口。

  文/高世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社会
   第06版:城治
   第07版:欢度元宵
   第08版:宛平史话
清代文学家方苞与丰台的故事
丰台报宛平史话08清代文学家方苞与丰台的故事 2025-02-14 2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