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微光汇聚星河,榜样凝聚力量。2024年度“感动丰台”人物用最朴实的坚守诠释着人间大爱:一把剪刀温暖邻里四十载,一双盲手推拿生命希望,四千次火场逆行守护万家平安……榜样并非遥不可及,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愿这些榜样故事,能激励更多人传递温暖、践行善举,让丰台的文明底色更加鲜亮,让时代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共同书写更有温度的丰台篇章。
卢沟桥街道
沙争勇
老兵用“百宝箱”修好家电温暖人心
沙争勇,男,1956年出生,武警河北总队医院原医疗器械主管技师,北京市丰台区第九军休所军休干部。
沙争勇从1978年开始,帮助部队战友同事、驻地周边群众义务维修家电。退休后,他仍坚持贡献一技之长,挑起了为邻居们义务维修家电的担子。
2014年12月,沙争勇刚到丰台区第九军休所休养时,他主动向所领导提出,在邻里之间发布自己的“维修广告”和“热线电话”。
消息一传开,上门求助的人就多了起来,他的家里也很快变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杂货铺”。他将自家阳台改造成临时的修理间,同时还自掏腰包,花费近千元,补充了一些新的维修工具。
多年志愿服务的实践,让他养成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好习惯——时刻留意各类闲置金属零件,收纳、归置自己的“百宝箱”。别人淘汰下来的许多旧家电或家用电器零部件,在征得同意后,他也会细心收集起来,以便维修电器过程中随时“废物利用”或更换零部件时“取长补短”。
沙争勇还利用空闲时间认真阅读各种家电维修书籍,在网上搜索最新的维修案例和技术资料。他说现在的家电越来越智能,自己要与时俱进。如今,沙争勇不仅能够维修传统家电,还能应对各种智能家电的小故障,成为大家心中的“维修能人”。
长辛店街道
尹喜军
收藏的是老物件,传承的是红色魂
尹喜军,男,1961年出生,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负责人。
尹喜军是一位“红色老物件”爱好者,他的收集中都蕴含着历史。他边收集,边宣传,其间出版过《合成公社区小报》,举办过“古镇胡同照片展”,制作过《生我养我长辛店》《长辛店大街掠影》光盘、“古镇文化扑克牌”和“长辛店古镇浓情”邮票首日封等古镇文化宣传品,并协助街道编辑印制了《长辛店大街掠影》《长辛店印迹》画册,深受百姓喜爱。
2012年,随着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建成,他把自己的“藏物”作为展品向世人展示。2015年,他配合组织开展了“游古驿民俗、传红色历史”活动,邀请社区的青少年们实地参观学习长辛店历史,获得“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奖。2016年,他带领红色文化宣讲队,在“长辛店1921”红色党课中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受众近万人。2021年,他又参与到“建党百年”的主题活动中。
为更好传播长辛店历史文化价值,他组建“五里长街文化社”“北方的红星”等宣讲团开展宣讲宣传古镇,并注册“老尹讲古镇”抖音号发布宣讲视频。他还参加了丰台区“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携手地区志愿者,共同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丰台街道
刘娇
视障女医师用双手“推”出生命之花
刘娇,女,1990年出生,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师。
刘娇一出生就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双眼视力只有0.01,仅仅只有光感。
年纪虽小却很要强的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品学兼优获得远赴爱尔兰进行国际交流的机会,并坚持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2009年9月,她顺利被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中医针灸推拿专业录取,踏进了医学院校的大门,开始了医学知识的求学之路。2018年9月,她通过不懈努力,最终以初试、复试、总分均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母校中医专业的研究生,获得现阶段视障考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学历。2019年她又考取了执业医师证,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条件。
硕士毕业后,她成为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一员,从事成人推拿和小儿推拿的日常诊疗工作。由于前来就诊的患者以老年人和幼童居多,接诊患者年龄最大90岁,最小只有1岁半,年龄跨度非常大,她会针对不同人群采用最适合他们的服务方式。
2023年她成为丰台区“建功新时代”百姓宣讲团一员,她的《一路有我一路生花》百姓宣讲报告,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纳,并被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评为北京市2023年度“宣讲家杯”年度优秀作品。
大红门街道
邓士兵
15年守望 千幅纸雕 一个通信兵的忠诚答卷
邓士兵,男,1975年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93658部队某营通信技师。一个台站、一家人,沐浴党辉暖如春,他带领妻儿在那里驻守15年,创建了全区的“文明台站”;一双手、一把刻刀,俯首凝心刻忠诚,他将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创作“士兵纸雕”,手工雕刻近千幅纸雕作品,真诚传播着党的声音;一份执着、一份坚守,回报党恩做奉献,他竭尽所能参与全国“春蕾计划”资助学童完成学业,被首都文明办评选为“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并被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奖·春蕾芬芳”荣誉称号;除此之外,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驻地共建活动,参加百姓宣讲95场次。
他先后创作的“士兵纸雕”《2001北京——申奥签名图》《建军80周年——听党话、谋打赢、铸军魂、扬国威纸雕宣传画》《建党90周年——知党信党爱党颂党铁心跟党走》《建党100周年——党的旗帜引领我们奋勇向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想照亮先锋号、核心领航强军行》等作品经常送到驻区机关、街道社区、军营学校、演训一线进行义务巡展,受到广泛赞誉和喜爱。
大红门街道
张熙凯
一位80后医疗创业者的“仁心观”与“安全观”
张熙凯,男,1983年出生,北京华生康复医院董事长。
从事医疗行业以来,张熙凯始终坚持“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初心,以患者为中心的本心”,主动带头组织全院员工扎根基层、磨炼技艺、提升服务,推动医院成为北京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北京市残疾人康复备案机构。
疫情期间,张熙凯带头组织、动员医院全体员工,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全力投入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工作中,组织医护、医技、后勤等人员1000余人次。
张熙凯鼓励各临床科室将义诊活动送到社区,先后义诊服务周边社区居民1684人次。
在保障安全方面,医院对院内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麻毒药品、药库进行24小时监控。截至目前,共开展70余场1439人次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39场775人次的应急操作演练。
右安门街道
曾伟伟
1800场烈火淬炼的“生命守护者”
曾伟伟,男,1993年出生,右安门消防救援站站长及党支部副书记。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消防指挥员,曾伟伟参与并成功处置了超过1800次火灾扑救任务。在每一次的火灾救援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精准的判断力,疏散被困人员3000余人,救出人员100余人。
为做好防汛备汛,曾伟伟组织指战员们集中进行水域救援设备的专项训练,包括冲锋舟艇、救生绳、浮标、救生衣等器材的使用与维护保养。汛期期间,右安门消防救援站共接到排涝、抢险等警情6起,曾伟伟带领指战员们利用手抬泵等排涝器材快速排除积水,在重点低洼区域设置警戒线,防止车辆和行人误入深水区,逐一排查是否有被困居民,并组织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曾伟伟还组织指战员们在河道等复杂水域环境中进行实战演练,模拟在湍急水流中救援被困人员,邀请专业教官指导,提升指战员们在实际救援中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
除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外,曾伟伟还积极参与社会救助,累计完成1300余次救助任务。他还深入社区、学校,开展消防和水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每年受益人数超过5000人。
云岗街道
卜玉
“氢”风破浪的航天女将
卜玉,女,1985年出生,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车载液氢系统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
卜玉将个人成长融入单位发展需要,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共同成长。她系统学习项目—课题—子课题任务的层层分解、挂图施工、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新产品设计鉴定、第三方指标测评、课题与项目绩效评价等诸多工作。她跨课题牵引多项关键技术,初步掌握了新时代依托科研项目实现从技术到产品转化的研制流程。
卜玉作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完成人之一,先后获得第25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银奖、第16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银奖、集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她与研制团队一起,围绕车载液氢系统相关技术和产品申报15项专利,牵头或参与9项团体或地方标准的编制。她致力于实现该项技术成果转化,解决了重型卡车续驶里程、载重、单位能耗、供氢速率等方面问题,完成了我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赛道1000”的发布,助力氢能重卡突破1000公里续驶里程,用实际行动抢抓高质量发展“氢”风口。
新村街道
王海峰
理发不收费 温情不打烊
王海峰,女,1950年出生,原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职工,现退休。理发是王海峰的拿手好戏。参加工作以后,她经常拿身边同事练手,逐渐练就一手洗、剪、吹、烫发的“全活儿”。退休后,她发现社区老人出门理发难的问题,就决定重操旧业。由于理发不收费,许多老人不好意思主动让她帮忙,王海峰就从身边的邻居入手,主动上门“推销”自己。时间一长,院里的老人找她理发的常常要排队等候。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从2017年开始在社区居委会和物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她曾经居住的小区成立了一个“海峰工作室”,每周二上午“营业”半天。忙时十几个人的头发理完,她顾不上喝一口水,闲时四五个人边聊天边干活,还有不理发的也来凑热闹,小小理发室充满欢声笑语。现在王海峰在居住地单元楼里又发展了几位新客户,并定时上门提供服务。四十年来,王海峰没收过一分钱。如今,王海峰也年过七旬,可是她觉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方庄街道
王虎城
瞒着家人离职两个月 一个餐饮职员的“秘密”捐献
王虎城,男,1980年出生,北京大碗居餐饮有限公司职员。
15年间累计无偿献血6000毫升的王虎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一个关于白血病的电视节目,从那以后,他就一直想着要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终于在一次献血中,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随即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捐献志愿者。
2019年,王虎城接到骨髓库的通知,有一患者和他配对成功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说:“当时报名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如今终于可以实现心愿了。”而遗憾的是,那位患者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没有等到捐献手术。得知患者去世的消息,王虎城一连几天睡不好,他感到十分惋惜,他深深明白: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是他们生存的唯一希望,而在非血缘关系之间,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直到2021年,王虎城再次接到了骨髓库的通知,又有一位患者和他成功配型。他得知对方是一个14岁的小朋友,为了排除一切障碍,确保捐献顺利进行,王虎城对家属隐瞒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并短暂离职两个月,办理了住院手续,有效保证了干细胞数量能达到捐献指标。
经历了四个半小时的手术,直到他亲眼看到医护人员将他的造血干细胞送走,他才长舒一口气,踏实下来。
右安门街道
陈子忠
“无声”却有力 他用“万字手绘笔记”创造奇迹
陈子忠,男,1993年出生,“星巴克中国”首位听障店经理。
三岁时的一次意外夺走了他的听力,但陈子忠从未屈服,对未知的事物始终充满好奇心。大学毕业后,他打破人们对特殊群体的传统就业观念,用视觉、触觉代替听觉,通过不断练习,成功掌握咖啡制作的基础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无声”咖啡师。为了参加“星巴克中国华北区门店副经理”考试,他用无数支笔“书”出至今仍被视为“考试秘籍”的“万字手绘笔记”,最终从3000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取得笔试第二名的好成绩。
2023年10月,陈子忠正式被任命为星巴克“北京佑安国际门店”首位听障店经理,用读唇语、手写板等方式架起与顾客间“无障碍”沟通的桥梁。管理门店、帮助健听伙伴成长、跨部门沟通……随着角色的转换,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在升级,但他相信“一步一个脚印”方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