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建成后,金章宗赐名为“广利桥”,取“广而得利”之意。然而,“卢沟”二字早已浸润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自然称这座桥为卢沟桥了。因此,后来“卢沟桥”竟逐渐成了官称,“广利”二字反而被遗忘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广利天下”的初衷。
“广利桥”与“卢沟桥”
人有人的命运,桥也有桥的命运。修建石桥的诏令还没来得及施行,金主却先崩逝。然而幸运的是,一切并未戛然而止,随后继位的金章宗,作为金朝史上为数不多的有为君主,决定完成金世宗的遗愿,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再次下诏修建石桥。
在我国古代,建造一座桥梁是一件特别劳民耗资的事情。因此历经三年后(1192年),石桥建造方告竣工。在《金史》120年历史撰述中,记录大事无数,唯有建设卢沟桥一件,以工程项目作为大事赫然记录在列,可见,这在当时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而这座“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精美石桥,从诞生那刻起,便以壮美傲然之态,开启了它800多年融通南北、兴盛文明的伟大使命。
卢沟桥由白石砌成,共有10个桥墩,从而形成了11个桥拱,由于各拱相连,因此被称作“联拱石桥”。据《析津志辑佚》载:“卢沟桥在京南三十里……水至卢沟,波涛涌汹,狂澜迭出,石齿相角。上架石梁,平砥如平。上有狮子阑楯。”这句话点出了卢沟桥的巨大交通作用、结实的建筑材质、强大的稳固性以及桥面装饰等多个特点。而要达到这个要求,与其每个建造环节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是分不开的。
首先,它选址的河床非常理想,为密实度达99.6%的砂石层,特别利于建造稳固的桥基。其次,卢沟桥采用的是“铁柱穿石”建造法,即将数根粗大的铁柱打入河底的卵石层中,然后从铁柱上端穿入打着圆孔的巨石,再用铁件将巨石纵横交错地连成一体以加固桥基。同时,还要在四周围以巨大石板,以防止桥基被泛滥的河水冲坏。
相比其他多数古桥使用的“插柏为基”(即在河床桥墩下打入许多柏木桩加固桥基)之法,卢沟桥的建造技艺显然更先进,筑成的桥基也更加坚固,可以有效防止桥墩下沉。经专家实地测量,800多年来,卢沟桥的10个桥墩中沉陷幅度最大的也没有超过12厘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使用如此先进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接着便是在桥基上建造桥墩。卢沟桥桥墩的砌筑十分科学,其形状犹如一只平面的大船。桥墩北侧迎水面砌有分水尖,如劈开激流的船头。
每个分水尖安装一块锐角朝外的三角铸铁,其边长约26厘米,形似一把利剑,人们就把它称为“斩龙剑”。
在其之上又加盖了六层压面石板,称为“凤凰台”,这些结构不仅对桥墩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且也能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
桥墩上为拱券。卢沟桥的11个拱券采用纵联式砌筑法,这种砌筑方法与一般桥不同,它是将整个拱券联结成一体。为防止券脸石向外倾塌,各拱均用八道通贯的长条石与券脸石交砌,近似框式纵联的排列保障了桥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同时,在中心桥孔及两侧还刻有“吸水兽”,寓意其将“压制洪水、防止泛滥”。
下个步骤便是连接桥的各个部分,由于桥面要经受很大压力,所以采用“铁锭锁石”的最优工艺方法,即用铁锭与铁拉件固牢各个部分,加强石与石之间的拉连力量,从而使桥坚如磐石。
整座桥的桥墩间距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增大,多孔弧形联拱使桥面较为平缓实用,造型也显壮美,为桥面铺装打下很好的基础。
卢沟桥的桥面分为河身桥面和雁翅桥面两个部分。河身桥面全长213.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为266.5米,桥面宽7.5米,连栏杆、仰天石在内共宽9.3米。桥面中央较东西两端稍高,但坡势平缓,适宜通行。
雁翅桥面斜长28.2米,呈喇叭口形状,最初入口处宽32米多,坡度较大,上下高差约2.1米。这种桥面的结构,令人感觉通行顺畅又威严壮观,集美观、实用于一身。
最后便是在桥面两侧安装护栏望柱,起到防坠落和装饰的作用。这些望柱雕刻异常精美,可称为整座桥的点睛之笔。护栏望柱由白石雕刻而成,共计281根,北侧141根,南侧140根。望柱之间为石栏板共计279块,北侧140块,南侧139块,平均高度为85厘米,内侧刻有花纹。望柱柱高1.4米。柱顶为方形莲花座,莲瓣中间装饰着珠串,座下为荷叶墩。特别是每个望柱柱头上都雕刻着数目不同、姿态各异的石狮,使得整座桥成为一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建成后,金章宗赐名为“广利桥”,取“广而得利”之意,希望普天之下的人都会因为这座石桥而受益。然而,老百姓对“广利桥”这个名字却并不认同,主要是因为广利桥横跨在卢沟之上,“卢沟”二字早已浸润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自然称这座桥为卢沟桥了。因此,后来“卢沟桥”竟逐渐成了官称,“广利”二字反而被遗忘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广利天下”的初衷。
交通枢纽
卢沟桥作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每年来往的客商、官宦及进京赶考的举子很多,对当地和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热闹的卢沟桥景象,虽然如今世人已无法目睹,但流传下来的一幅《卢沟运筏图》,却鲜活地反映了卢沟桥畔当年的繁华盛况。
根据画中最主要的一个画题:十一孔石拱桥,两端的房舍、寺庙,桥上车马往来以及运输木材等情况来看,这就是描写元大都西郊通往华北平原及南方的一个重要津梁——卢沟桥的写实图。
画卷中,南来北往的旅客或策马驱车,或步行挑担,河中运筏穿梭,河流两岸茶肆酒馆林立,树木繁茂。简而言之,画中就是以卢沟桥为中心的商贸圈。
从画面的布局来看,卢沟桥处于画面中央,两岸的房屋绝大多数都插着招幌,即便是远处隐藏在雾气中的一片建筑物,也隐约可见。
桥上交通繁忙,一辆“轿车”载着两名“达官贵人”正往东行,四名随从骑马前后相随;一辆满载着货物的四马大车已经往西下桥;桥西一位骑马官吏正欲上桥,似是过桥进城者;桥东有二人挑着行囊,正仰望着桥头华表,依依惜别……
从图上可以看出,桥东侧是市镇的主体。一条偏东北向的斜街延伸出去,店铺、酒亭、房舍等一个挨着一个建在大街两旁及河岸一带,足见那时的繁荣景象。
其中东岸紧邻桥头处有一座酒帘高挂的店舍,前面有凉棚,棚下有一长桌,桌旁有数人好像正在举杯畅饮,这也许就是元代诗人描写的“苻氏雅集亭”。据历史文献记载,卢沟桥头有一个“苻氏雅集亭”非常有名。
元代袁桷《卢沟苻氏酒亭》诗中写道:“茅屋疏烟报午鸡,金沙清浅水亭低。羲和劝汝一杯酒,勿与行人东复西。”贡奎也作诗一首云:“粲此一亩宫,而有静者居,浊醪得酿法,好客时与俱。”(见《黄图杂志》)元代蒲道源的《卢沟桥苻氏雅集亭》诗:“卢沟石梁天下雄,正当京师来往冲……苻家介侧敞亭构,对坐奇趣供醇……”从他们对于卢沟桥头苻家雅集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个雅集亭的形式是一个桥头的空敞酒亭,当时进出都城的行人总要在卢沟桥头饮上一杯。可惜这个酒亭在元代以后就不存在了。但《卢沟运筏图》却详细地描绘出了这个酒亭的昔日风采。
紧挨桥头的是一个热闹的广场,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三个似身穿元朝官服的人骑着高头骏马,手提马鞭彼此示意,奔跑前行。
在桥北东岸稍远的地方是一处停靠码头,有许多木材已装卸上岸,河边仍有木筏正在装卸。岸上山路两旁有许多牛、马、驴,似为搬运木材所用的牲畜。而桥南两岸也均有码头可以停靠。从西岸看去,是一个巨大的木材转运站,周围店舍酒亭密集。
整幅图将元代卢沟桥畔的车水马龙之象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