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丰台区,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为核心的抗战主题片区“馆桥城园”一体化运营集群,正以厚重的历史遗存、鲜活的教育场景、焕新的文化风貌,成为人们回望峥嵘岁月、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坐标。
馆
66.5万观众触摸历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自今年7月8日相关区域提升改造后重新开放以来,热度持续攀升。截至9月2日,参观人数已达到66.5万人次,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在展厅内,锈迹斑斑的步枪、记录着日军暴行的照片、抗日英烈们的遗物等3237件(套)珍贵文物、1525张照片构成了一部立体的“抗战史书”,其中三分之一为首次公开亮相。1938年12月日本中支经济研究所翻印的《论持久战》原件纸张泛黄,扉页上的批注仍清晰可见,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战略思想对全民族抗战的指引;另一个展台上,关东军杀害杨靖宇将军后拍摄的罪证照片,与将军生前使用的绑腿、水壶并列陈列,形成强烈对比。 (下转02—03版) (上接01版)
“我们深知,守护遗产绝不能止步于展柜之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介绍,改造后的展区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手段,让观众更易“走进”历史。
“这次参观,让我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今后会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自北京第十中学的一名学生在参观日记中写道。
桥
卢沟石狮见证古今对话
“卢沟晓月”曾是燕京八景之一,而1937年7月7日,这里成为全民族抗战爆发的起点,这座横跨永定河的石桥,从此被刻上深刻的民族记忆。今年,卢沟桥完成阶段性保护修缮,最大的变化是拆除了桥面两侧原有的1.2米高防护栏,替换为与桥体历史风貌一致的矮栏,让观众得以更近距离触摸石狮、感受古桥肌理。
清晨,永定河畔薄雾未散,卢沟桥已迎来首批游客。65岁的摄影爱好者陈卫国架起相机,镜头对准桥面东侧的一尊石狮:“以前隔着高护栏,总拍不到石狮的细节,现在能走近看,狮爪上的纹路都清清楚楚,这才是历史该有的样子。”修缮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者严格遵循“强修缮、轻介入、降低距离感”原则,对桥面栏板、桥身的风化痕迹进行最小干预,同时对桥底及栏板两侧50米保护范围内的河道进行清淤,确保桥体安全。据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调整不仅提升了参观体验,更传递出“尊重历史、亲近历史”的理念,“护栏拆了,人与历史的距离近了,对卢沟桥事变的记忆也更鲜活了。”此外,设计团队巧妙运用博物馆专业照明手法,将光线精准聚焦于卢沟桥文物本体,既实现“见光不见灯”的细腻效果,又让古桥栏板、石狮的纹理在夜色中清晰呈现。
今年暑假期间,不少中小学生来到卢沟桥参观,听志愿者们讲述“石狮见证抗战”的故事。“这些石狮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凝视远方,就像当年守护家园的战士。”10岁的学生李依诺说,听完故事再看石狮,仿佛能看到它们“见证”的炮火岁月。如今,卢沟桥已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驻足,或拍照留念,或凭栏沉思。
城
老城激活红色基因
与卢沟桥相邻的宛平城,始建于明代,是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今年以来,丰台区对宛平城实施“微更新”改造,重点提升城内650米主街风貌,修复明清时期的青砖灰瓦、过街门楼,同时引入文创商店、主题咖啡馆、特色博物馆。修缮过程中始终遵循“保护为先,改造在后”的理念,先对房屋屋面进行细致修缮与结构加固,再清理遮蔽街边的设施,同步补充街景照明、标识系统与城市家具,以“针灸式”微改造逐步推进保护性工作,最终打造出方便游客停驻、步行体验友好的街道环境,让老城在保留古韵的同时更具烟火气。截至目前,宛平城客流人数已超过68万人次。
在“卢沟桥礼物”文创商店内,燕京八绝非遗系列冰箱贴、以卢沟桥石狮为原型的雪糕、“狮狮如意”摆件等产品深受欢迎。店员介绍,“盖章打卡成了游客必做的事,‘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抗战纪念馆主题章和‘北京·宛平’专属章最受欢迎,不少游客带本集章,家长还会让孩子念印文记历史,比买纪念品更有互动感,红色记忆也在盖章时扎根。”
除了文创业态,宛平城还新增了多个特色博物馆,位于城内西侧的“拱极营”古代冷兵器展馆就是其中之一,展馆依托明清时期的兵营旧址打造,陈列着从当地出土的明清铠甲、刀剑、弓箭等文物;在小城会客厅的“烽火卢沟 硬气铸魂”丰台抗战专题展,展出44张珍贵图片和11组实物展品,从烽烟骤起到共御外侮,从众志成城到抗战印记、丰碑不朽,再现了丰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北京赤脚医生博物馆内,“永不褪色的足迹”主题展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各式史料展示了“脚上有泥巴,肩上有药箱,心中有人民”的赤脚医生群像。当前,整个宛平城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
“我们会聚焦历史悠久的文物保护单位与胡同里的有价值院落,通过修缮保护与深度挖掘,推动一批博物馆、类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地。”丰台文旅集团董事长杨蕊表示,后续,宛平城内将推出“太行古道”“宛平记忆”“大丰起兮”等一系列专题展。
宛平城城内外还活跃着一支由东铁匠营街道、石榴庄街道的60名引导员和来自宛平地区的56名“宛然以平”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他们中既有退休干部、教师,也有大学生、社区居民,每天为游客提供讲解、引导、应急服务。
园
雕塑园内上好“大思政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北倚宛平城墙,西临卢沟古桥,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雕塑园中心广场内有38尊直径2米、高约4.3米的柱形铸铜雕塑,环绕着巨大的花岗岩和压碎的侵略者战争机器残骸铸铜雕塑组成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这38尊雕塑分为“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四个部分,以中国传统碑林形式布阵,庄严肃穆。“改造提升过程中,我们本着最小干预原则,对这38尊铸铜雕塑进行了清洗、打蜡和锈痕抛光,让它们保留了岁月的厚重感。”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改善游人观展体验,他们联合卢沟桥小学一起录制了雕塑讲解,扫描雕塑下方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讲解视频。
今年,雕塑园完成改造升级,创新将38尊雕塑全面升级数字化展示系统,采用“一尊一码”的智慧导览模式,在雕塑上“嵌入”由卢沟桥小学15名学生录制的雕塑解说视频,以生动方式讲述历史。
开学前,不少高校新生来到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农业大学一名大一新生用手机扫描雕塑底座的“二维码”,稚嫩的童声随即响起:“愤怒的中国军民,带着满腔的仇恨,搬起石头,抡起大刀,砍向敌人……”“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背,刀在腰,热血心狂潮,报国在今朝。”“以前看雕塑,总觉得距离很远,童声讲解更亲切,也更容易理解雕塑背后的故事。”这名学生说。
6月底,雕塑园还举办了一场“场景式”沉浸“大思政课”,来自8所首都艺术院校及丰台区中小学的百余名师生,在雕塑群前演绎《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舞剧、歌剧红色经典作品。参与演出的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张梦茹说:“站在雕塑前表演,感觉自己与革命先烈的距离更近了,这种‘在历史现场上课’的方式,比在教室里更有感染力。”
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文物史诗,到卢沟桥的古今对话,从宛平城的古韵新声,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的思政课堂,丰台“馆桥城园”集群正以多元形式,让抗战历史“活”起来,让抗战精神“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