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丰台·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1月0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台新闻发声人 让基层群众成为
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丰台区社区(村)融媒体宣传工作培训会现场
东高地新闻发声人选题策划会讨论选题
相互交流经验
白秀兰(左)认真学习新闻采写知识
胡桂茹(右)采访身边人的故事
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华社“新闻发声人”短视频
  编者按:丰台新闻发声人工作,是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在推动区域媒体融合过程中进行的一项创新实践。广泛动员和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到基层宣传工作中来,发现身边有“温度”的人,讲述社区有“鲜度”的事,让更多的基层群众成为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网红”。与政府新闻发言人不同,丰台新闻发声人主要由社区干部和社区群众组成。在丰台区东高地街道就有30多名新闻发声人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发现美,传播美。2018年底,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在全区21个街乡镇106个社区(村)动员选拔了近300名新闻发声人,集中开展融媒体宣传业务培训。2019年,丰台新闻发声人将一起发声,传播社会正能量。

  将镜头对准社区  把话筒交给百姓

  2018年12月30日,入冬以来北京寒冷的一天。家住东高地梅源社区的张春林清晨4点就起床,扛着自己的摄像机,带好充满电的手机,顶着凛冽寒风,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步行5分多钟,来到地铁八号线火箭万源站。拍摄到了八号线通车后,第一辆列车飞驰入站的情景。

  作为东高地街道的一名新闻发声人,67岁的张春林在拍摄时格外认真尽职,他说,“我不是为了自己欣赏,而是想通过我的镜头,将东高地的发展变化传播出去,让大家都能看到东高地的美好。”

  像张春林这样的新闻发声人,在东高地街道还有30多人。他们中有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更多的是像张春林这样的普通群众。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发现身边的美好,将镜头对准社区,将话筒交给百姓,讲述百姓的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

  2018年7月5日,丰台区融媒体中心揭牌成立的当天,东高地街道万源东里社区新闻工作室也一并揭牌成立,一批爱宣传、会宣传的社区干部和群众被发动起来,组成了第一支新闻发声人队伍。队伍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把“发现身边好榜样,讲述社区暖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作为工作目标,明确了政策宣传、稿件采写、阅报评报、采访发声、舆论引导、百姓宣讲等六项工作职责。建立了新闻发声人值班编辑制度,每周定期召开选题会。

  2018年9月,梁丽华从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岗位上退休,如今“重新上岗”,作为新闻发声人工作的牵头人,她不仅要思考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也要考虑培训、采风等提高发声人专业水准的活动,还要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新闻发声人工作时的精彩。

  她已经在工作本上写下2019年的粗略规划:第一季度是春节和学习雷锋,第二季度春暖花开多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第三季度建党节建军节还有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四季度是秋天的美景,“我们就是用百姓视角百姓语言,讲述身边一位位好人,一件件好事,展示一帧帧美景,弘扬社会正气。”

  没有报酬完全是义务 多一份责任感使命感

  新闻发声人这份工作完全是义务,没有任何报酬,大家都是出于对东高地、对丰台的热爱,以及对这项事业的执着,张春林就是其中的普通一员。

  早在地铁八号线开通之前一周,张春林就会时不常去离家最近的火箭万源站看看,提前了解八号线建设情况,并且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拍摄计划,“地铁站外观、打开大门的那一刻、站台,第一辆列车驶入站、车厢的样子,这些都是拍摄重点。”确定2018年12月30日开通,他前一天晚上就把所有设备又检查了一遍。

  张春林退休后想着要把出去玩儿时看到的好景色拍下来,留着以后老了的时候欣赏回味,自己买了摄像机,从零学起,如今不仅能拍出有专业水准的大片,还会用软件处理图片和视频,抖音也用得越来越娴熟。

  正是这项摄影摄像特长,张春林被选为东高地街道“新闻发声人”。在地区知名度很高的京剧团演出、一些体育比赛、文艺演出都能看到他满场跑着拍摄的身影。他说自己不太会说话,但是会用镜头记录下身边的美好,让更多人看到,“我用镜头说话,让照片发声。”

  张春林说,以前是自己拍自己看,当了发声人后,感觉担子重了,有责任了,自己拍了要让大家看,对于地铁八号线开通这件事,他特别上心。开通前一天,他从家坐两站快速公交,然后换上自行车,边走边拍,一直到八号线起点,沿路的景象、车站的特点,悉数收入镜头。

  开通当日,张春林不到5点就到火箭万源站,距首车发车还有几十分钟,和他一起去现场的还有梁丽华。他们一直拍到7点多,圆满完成了自己制定的拍摄计划。回家后又赶紧处理图片和视频,9点多,已经将这些珍贵的资料传给了区融媒体中心素材处理平台,后方编辑用融媒体手段,将素材进行编辑加工,分发至各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将这一消息传播出去。老航天人的专业精神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延续。

  一直关注着家门口地铁开通的,还有胡桂茹。这位64岁的退休职工,在东高地居住了几十年,熟悉这里的人和事,爱说也会说,和张春林一起被选为新闻发声人。

  “我现在出门一定要带着手机,而且是充足电的,看见有意思的事就随手拍下来,然后发在我们新闻发声人微信群里。以前发现有意思的事,我也就是跟家里人或者街坊邻居们聊聊。自从当了新闻发声人后,我知道以前当闲篇儿聊的事儿,很有新闻价值,能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见证东高地的发展变化。新闻发声人工作让我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份责任感让胡桂茹走哪儿都多了个心。“那天一出门,就看见新建成的火箭万源站出入口,竖起两座长征火箭模型。我特兴奋,赶紧拿手机拍了几张,发到新闻发声人微信群里。这下不要紧,我提供的新闻线索马上就被多家媒体关注。第二天,报纸、电视台纷纷报道这件事,新媒体也纷纷转载,让更多人关注到火箭万源站,那成就感和自豪劲儿就别提了。我越干越有劲,看到社区里,有三栋楼增加外挂电梯,赶紧拍下来发微信群里,又引起不少媒体的关注报道。我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且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了。”

  在一次次培训和亲身实践中,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在发现报道新闻的同时,还要多关注身边的好人暖故事,通过发声这个渠道,急人所急,共同构建幸福社区。72岁的新闻发声人白秀兰,在微信群里转发寻找走失老人家属的信息,由此引发东高地爱心接力帮助老人找到家。

  说起这事,白秀兰说她虽然离开工作岗位,但还是党员,认准一个道理,“不管事大事小,只要对街坊邻居有益,一定不能袖手旁观。”她说让普通百姓当新闻发声人,讲述百姓故事,这是新时代党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善于发现,勇于发声,弘扬正能量,大家都这样,社会就会更和谐。”

  典型人物感人故事涌现  被报道同时又是发声人

  在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与东高地街道大力打造的这支新闻发声人队伍的同时,一批有代表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也不断涌现。如年逾80,曾经制造过米格-19战斗机的郑振祥老人,从2001年开始,十几年免费为居民磨了2000多把剪子、菜刀,还带出了一群“磨刀匠”,被大家亲切称作“磨刀爷爷”。还有 “陪聊奶奶”、“代购阿姨”、“收藏大叔”,都是东高地新闻发声人发现的好心人暖故事。

  家住东高地社区的72岁退休教师吴文祺也是新闻发声人中的一员。她与爱人都是教师,在他们的大家庭里,四代从教,21人当老师,总教龄超过600年。她曾经感慨地说,“一直觉得自己家里的事情没什么说的,也不好意思说,但被聘为新闻发声人之后,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起个带头作用。”

  近日,“大国工匠”高凤林也加入到东高地新闻发声人的队伍。他是火箭“心脏”焊接人,国家特级技师。先后参与了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运载火箭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的焊接工作。如今,高凤林作为东高地街道新闻发声人的一员,又参与到“改革开放四十年—铿锵之声诗歌朗诵会”宣传片的拍摄。

  社区宣传干部、新闻发声人刘翔宇说,“通过和媒体老师参加采访活动,我对社区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更有热情参与到新闻宣传工作。”

  东高地街道工委副书记杨柳介绍,作为典型的单位型街道,东高地街道既有从航天一线退休的老航天人,也有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在社区工作数十年见证东高地发展变化的社区民警、社区干部,更有像教师世家、大国工匠这样本身就有故事的新闻发声人。新闻发声人,工作在社区,生活在社区,他们最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和群众能聚到一起,说到一块,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300名新闻发声人覆盖106个社区村

  打造有故事爱发声会宣传的队伍

  没有参与就没有认可。新闻发声人立足社区,重在发声,他们“有故事、爱发声、会宣传”,他们的传播和讲述更容易让群众接受。通过新闻发声人的眼睛发现身边好人和暖故事,经由他们的口讲出来,既接地气又有血有肉,生动鲜活。

  东高地街道打造的这支队伍,只是丰台区融媒体中心“新闻发声人”建设的一个缩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已在全区动员选拔了近300名新闻发声人,覆盖106个社区、村,打造了一支“有故事、爱发声、会宣传”的新闻发声人队伍。

  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党媒本色,突显群众媒体、社区媒体、公益媒体功能,全力做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目前正在着力构建全区“一三三”融合报道工作体系,实现区域全覆盖、基层总动员。即一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南苑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丰台科技园区三个“重点区域融媒体分中心”和300个左右“基层新闻采集点”。

  2018年年内,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已经率先完成100个社区新闻采集点建设,聚焦一线、聚焦基层,加快社区新闻工作室建设,动员社区群众成为新闻发声人,参与到基层宣传工作中,努力破解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难题。

  新闻发声人队伍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政府办事政府说事的模式,增强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丰台新闻发声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正在变得“脚力更劲”、“眼力更宽”、“脑力更强”、“笔力更沉”。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发现身边的美好,将镜头对准社区,把话筒交给百姓,讲述百姓的故事。

  2019年1月4日,北京日报客户端与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合作发布图文报道《丰台分区规划向社会公告: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城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丰台区新闻发声人也在第一时间纷纷点赞、转发。阅读量持续走高,突破“10万+”,创下各区分区规划乃至各区新闻最高单日阅读纪录。

  丰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丰台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人乔晓鹏深有感触地说:“融媒体时代,我们基层宣传工作的最大优势就是人人发声,口口相传,群群联动。点点滴滴,汇聚成大江大河!未来,丰台区将继续发挥新闻发声人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基层群众成为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网红’,共同弘扬正气鼓舞人心,传递社会正能量。”

  ■新闻链接:丰台新闻发声人发现的人和事

  ☆制造过米格-19战斗机的郑老爷子,为群众义务磨刀17年

  住在丰台区东高地街道六营门社区的居民们,每个月能享受到特殊服务,一群平均年龄73岁的活雷锋定期来这里给居民们“磨剪子戗菜刀”。而这支学雷锋队伍的发起人、84岁的郑振祥老人的那双手,竟然曾经制造过米格-19战斗机。从2001年开始,17年来,郑振祥老人不光自己免费为居民磨了2000多把剪子、菜刀,还带出了一群“磨刀匠”。虽然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窍门,可郑大爷对自己的手艺特别有自信,用他的话说:“米格-19咱都给造出来了,还对付不了这小小的刀剪。”17年的志愿服务中,郑振祥就请过一天假,做白内障手术。他说只要我能磨得动,就会一直为大家服务。郑振祥的脸上一直面露微笑,他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快乐。

  ☆啥都能帮买的“代购队”

  早晨6点半刚过,“代购”滕辉奶奶就出门了,拉着小购物车,车里放着促销海报,到小区门口坐上运通115路,直奔位于西南四环科丰桥的欧尚超市。门一开,滕奶奶熟门熟路地快步走向促销区,帮三家邻居各买一盘特价鸡蛋。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10年中不时重复着,从油盐酱醋盐到药品、日常用品,40多名社区志愿者义务帮助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代购。

  如今西洼地社区的生活服务业态不断完善,引进了菜店等服务设施,老人们买菜什么的都很方便,但是“代购”服务一直没有停歇,而且经过10年磨合,代购队的志愿者们大多有了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的“顺手买”外,“代购队”还经常给老人们代购一些充满情意和情怀的物品,老街坊们一起“想当年”。

  ☆四代21人从教的大家庭

  在东高地街道东高地社区有幢教师楼,教师楼里住着一对年逾七旬的老教师:金声与吴文祺夫妇,两人在各自的领域教书育人备受敬重。而更让人惊讶和敬佩的是,金老师的父亲,吴老师的外祖父、母亲,金老师和吴老师的儿子都是教师,这个家族中共有四代、21人从教,总教龄超过600年。

  吴文祺和金声两位老人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依旧从事着与教育有关的社会工作。“言传身教”在这个教师之家,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口号,而是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这个家庭来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已经成为一种浓厚的家风,代代传承。

  (戴菁菁 东高地街道万源东里社区新闻工作室联合采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区委全会
   第03版:区委全会
   第04版:区委全会
   第05版:丰台·民生
   第06版:丰台·民生
   第08版:丰台·民生
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丰台报丰台·民生08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2019-01-04 2 2019年01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