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钻研 学出真本事
1998年,马小光从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工模具分厂,从事模具钳工工作。2002年,工厂引进了第一台数控加工机床,由于缺乏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方面的人才,这台新机床一度遭遇“冷落”,厂里决定让20出头的马小光负责攻克这个难关。“以往在普通机床上一周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在数控机床上竟然通过两天的编程以及三个小时的加工就能完成,尺寸还控制得非常精准。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编程学好,一定要把数控机床用好。”马小光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使用数控机床时的场景。为了尽快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他购买了大量数控方面的书籍,一页页看,一点点钻研,终于看出了门道。
怀揣着对完美加工出高精度产品的渴望以及对高技能人才的崇拜,深感自身知识匮乏的马小光又在夜校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为了解决加工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马小光曾多次背负十几公斤的原材料到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机床研究院所找专家求教。知识和经验的积淀使马小光的数控加工技能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工厂交给的急难任务。2009年,马小光参加了第三届全国职工数控技能大赛,取得了数控铣工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年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
敢为人先 破解大难题
参加工作以来,马小光在工作中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加工技术难题,为国家多项军品高新重点科研项目和武器装备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某新型履带式步兵战车的试制过程中需要加工新型平衡肘锻造模具。此模具加工难度大,稍有疏忽极易导致错模,造成产品不合格。马小光通过自己平时学习到的知识迎难而上。通过几十次的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平衡器锻造模具加工难题,模具一次性通过试模。
2011年,马小光作为新型技术人才应邀参加了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科技部等五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并在展会现场为在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数控加工的讲解和演示。
2013年,针对车间“阀体、附座类”零件加工特点,马小光带领同志们建设了工厂第一条U型精益加工单元,被分厂命名为“马小光加工单元”。单元建立后,对原有几百种零部件进行了工艺革新,采用加工中心、数控铣床能够实现一次装夹,钻孔攻丝,一次完成铣工、钳工及车工等加工内容。减少了工件周转、避免了制造不良品的浪费。经过近两年实践检验,单元完成指标屡创新高,为完成高新三期和阅兵车保障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毫不保留 传授好经验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是在师傅的引导下,才学会了大部分产品的加工方法,才对这份工作充满兴趣。我希望能够把这些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马小光向记者说道。他将比赛所得部分奖金用于购买数控技术书籍分发给同事,同时根据自己的学习及比赛实践经验编写教材,担当小教员,在分厂开展数控知识培训,普及数控技术,提高操作技能。几年来,他在工厂先后举办了多场“数控加工技术”讲座,把技术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有效地促进了员工技能水平的提高。目前他带出来的徒弟已有2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已成为工厂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并有多人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此外,他还受邀加入“北京市数控技能大赛”技术工作专家组团队,负责北京市技能大赛数控铣工实操考试命题工作。并在北京市职工技协进行多场赛前培训和赛后试题点评讲演,积极带动本厂职工踊跃报名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多名员工在北京市技术比赛中获得前几名的好成绩,取得了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2017年马小光作为“加工中心四轴”赛项教练员,负责北京市集训队选手训练工作,为北京队取得全国大赛团体、个人多项优秀成绩做出了贡献。
马小光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精湛的技术点亮了不平凡的青春,用工匠精神指引着自己在技能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深感责任的重大和肩负的使命,他将一如既往扎实勤奋地工作,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为加快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霍秋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