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00年9月18日的怡海老年培训中心,被社区居民称为“怡海老年大学”。19年来,近1.6万人次参加了学校的培训课程。周焕燕说,老年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爱与文化陪伴老人成长。
“来老年大学圆了我的上学梦”
每天9点到11点,一位精瘦的白发老人会准时出现在老年大学书法练习室,铺纸研墨、提笔挥就几幅行草。
老人名叫梁光义,今年82岁,曾被中国书画资质评审委员会等授予“中国知名书法家”“中国书画名家”称号,被称作老年大学“顶梁柱”式人物之一。
2000年初,退休不久的梁光义随子女来到北京居住。从小对书法感兴趣而苦于没有机会系统学习的他,看到老年大学有书法课,立马儿就报了名。从那时起,梁光义每天练字几乎从未间断:书法练习室的桌子宽敞就写行草;回家空间小些就练小楷。
梁光义退休前做过20年一线教师工作,如今已经是行草书法班老师,“没想到退休后竟然做了书法老师,一干又是20年。”梁光义觉得,自己今生与教育缘分匪浅。
老年大学创办于2000年,书法是最初的3个班之一。如今课程内容已经丰富到包含书法、绘画、声乐、合唱、美工、英语、电脑、电子琴、舞蹈、健身、瑜伽、模特、古筝、摄影、葫芦丝、钢琴、朗诵等27门教学课程33个班,上课的学员也由80多人增加到了700多人。
“老年大学就是用知识化应对老龄化。”周焕燕介绍说,老年人通过动手动脑,一方面可以预防阿尔兹海默症,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更多的获得感。“如果不来老年大学,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多潜力。”有学员这样告诉记者。
老年大学曾有一位96岁的高龄学员,刚来报名时是82岁,名字还不会写,96岁时,家人已为他连续举办两届个人画展,展出上百幅牡丹绘画作品。“小时候条件不允许,喜欢画画也只能拿着树枝在地上划拉,来老年大学圆了我的上学梦。”他曾对周焕燕说。
找到一个新的“归宿”发挥余热
“吸气是鼻嘴同时吸、吸气鼓肚子,呼气憋肚子……”董纪安坐在椅子上示范着标准发声方法。他是老年大学艺术团团长,同时兼任合唱班、和声班、朗诵班班长。
从接任艺术团团长开始,董纪安带领老年艺术团先后到奥地利、新加坡、俄罗斯、柬埔寨等国家交流演出,并多次在国际中老年合唱比赛中获金奖。退休前在部队工作的他,为艺术团也订立了严格的团规: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勤奋进取、健康快乐、诚信团结、争先创优。“不是来闹着玩的,得学点东西。”董纪安说。
艺术团的管理方式是遵循老年大学班主任、班长、群主负责制。董纪安会在上课前至少提前半小时到,下课后,还会为同学指导更正问题,紧抠细节。已经78岁的董纪安却一点也不觉得累。“从单位刚退下来的时候,周围环境一下子从热火朝天变得很冷清,其实很失落。”董纪安说,来到老年大学其实是找到一个新的“归宿”发挥余热。
■ 回忆
建校是“摸着石头过河”
“如今老年大学文化氛围浓厚、井然有序,但起初也走过一些弯路。”周焕燕说,作为全国第一家社区老年大学、第一家侨商投资兴办的老年大学、第一家民企创建的老年大学,他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2000年老年大学开始招生,为了吸引更多老年人,大厅里放了两张乒乓球台和几张打牌的桌子,“晨练队、太极拳队、打麻将的都进来了。”周焕燕说,每天清早要给晨练的老人开门,一直到晚上九点多还会有年轻人来打球。那时甚至有人会随地吐痰、倒水……
2001年,曾是西城区特级教研员的肖明受聘为老年大学校长,与工作人员一起建立了日后的班主任负责制。直到现在扩展为班主任、班长、群主负责制,即便每学期700多人学习,老年大学也只需4名工作人员就能条理清晰地进行管理。
目前,老年大学共聘请20余名专业人士担任客座讲师。但创立之初,开设什么班、怎么找师资也是一个大问题。2005年,美工班的老人们提出想学习新的手工技艺,“我找到立体串珠的老手艺人,但人家不外传。”周焕燕就把成品借来自己琢磨,“真的是琢磨了一宿。”
慢慢地周焕燕成了美工班的授课老师。曾经是纺织厂技术科长的周焕燕,用纺织工艺方法将手工步骤编成表格,用电脑打印出来,教给老人使用。后来,连借成品给她的老手艺人都来要新的样式表格学习。如今,周焕燕已经带着美工班学习了上百种串珠样式,今年她将其中20多种拿出来,整理成立体串珠教材,即将出版发行。
19年来,怡海老年大学已举办过37期培训,近1.6万人次参加了培训课程。2017年,怡海老年大学被确定为丰台老年大学新村街道分校,老年大学艺术团作为社区老年艺术团,演出获得第23届激情梦想情牵港澳艺术大赛金莲花奖、非遗中国2018全国民族文艺汇演走进呼伦贝尔金奖等奖项。
■ 讲述
学员:“是这里暖化了我”
曾经是高级工程师的石天庸,一开始并不是十分乐意参加老年大学,“以前我很骄傲,不喜欢来这里的。”
从建校初来到老年大学,石天庸先后报名学习了电子琴、书法、舞蹈、计算机、绘画、声乐等课程。因为一系列传神的水墨牡丹作品,石天庸被大家称呼为“牡丹仙子”,但她告诉记者,“一开始我连笔都拿不起来。”
在老年大学的十几年让石天庸收获了很多朋友,大家也亲切地叫她“石头”。他们相互交流课程,彼此提醒健康,时常一起散步锻炼,“是这里暖化了我。” 85岁的石天庸说。
被温暖治愈的不只是石天庸一个人。曾经有位身体很虚弱的老太太来老年大学报名,结合她的身体状况,周焕燕推荐她报名了舞蹈课,“老太太一学就会,身体越来越好。”几年后,老伴去世,老太太不小心摔了一跤躺在家里动弹不得,老年大学的同学就轮流给她送饭。前几天老年大学组织春游,身体恢复健康的老太太同样报名参加了。
每年的学期末,老年大学会进行期末汇报演出,“每个班级都穿上节日的衣服,精心准备拿手绝活。”同时,这一天也是老年大学为65岁以上老人共同庆祝生日的日子,每位过生日的老人都会收到一份来自学校准备的礼物。
“2000年刚建校时只有两个人过生日,现在已经变成了150人。”周焕燕脸上满满的骄傲。
戴轩 马瑾倩/文 王嘉宁/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方庄地区办事处、新村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