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有生
年龄:75周岁
身份:和义街道
久敬庄社区新闻发声人
他是真实的“记录者”,从2018年初开始,以社区故事为主题发表文章20多篇;他是热心的“读报人”,每天将报纸精华提炼成短文供居民阅读;他是时尚的“旅行家”,走遍西班牙、葡萄牙等许多国家……他就是和义街道久敬庄社区的新闻发声人李有生。每天忙忙碌碌经常让人忘了他还是一位与癌症顽强抗争了5年的75岁老人。
以笔为话筒 关注社区冷暖
李有生退休前曾是中学校长,所以居民都习惯叫他李校长。2018年初,丰台区在各社区推选新闻发声人,李有生凭借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对社区事务的深度参与,毫无争议地成了久敬庄社区的新闻发声人。
对这份新“工作”,李有生的理解是——宣传正能量,反映身边好人好事和群众呼声,向《丰台报》供稿或提供新闻线索。
“写作不仅要有角度,还要快,慢了就成旧闻了。”在他的文章里,社区居民是主要描写对象。“八十岁老党员张珍花不顾雪天路滑,提前来到社区参加会议。会议结束时,党员张俊玲主动搀扶张大姐,把她送回家才放心自己回家。”雪地上的这对背影,在李有生笔下汇集成《雪中暖情》,在社区收获一片点赞。还有反映党建的《久敬庄社区党委党建成果显著》,反映群体活动的《迎着春光走起来》,关心民生的《举办健康心理知识讲座》,反映改善小区环境的《齐心协力栽月季,小区换新颜》……
针对社区不好的现象,李有生也发出了“监督批评”的声音。久敬庄社区新栽了不少月季,却有人悄悄将花苗移到自家花园。他将这种现象写出来后,社区一些老同志自发组织队伍管护月季,“移花接木”的现象几乎没有了。
为居民读报 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基本就这些内容。”总结自己工作时,李有生只是寥寥数语。久敬庄社区党委书记李霞直言:“他太谦虚了。”
李霞用“奉献”来形容李有生。“李校长每天都来社区取报纸,读过之后提炼出精华,发到社区群里供大家学习,大家都叫他‘读报人’。”不论刮风下雨,这样的读报几乎没有间断过。
李有生的手机上有一个“自学”栏目,抄录了翻阅报纸后所得的近100篇精华。他还将一些法规类的信息编成测试题发到社区群,已经有80人正确作答,起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小区7号楼北侧有条路,一直不太好走,李有生找到李霞,商量着能不能给地面做硬化。多次现场查看后,他建议,道路外侧铺上草坪砖,划出车位,内侧继续留给居民种花、种草改善环境。没过多久,路面动工了,正值夏天最热的时候,李有生每天在家烧好水、泡好茶,拿到工地给工人解暑,3天的施工期,送水没有间断过。“最后一天他不在家,特意委托邻居帮忙。”李霞介绍。
■ TA的故事
与癌症抗争五年
把病痛当作考验
这样忙碌的李有生,经常让人忘了他是一名癌症患者。
2014年初,李有生被确诊为食道癌。“检查那天,医生喊一个名字念一个结果,别人都是阴性,到我这儿医生没说话,我就知道不对了。”家人也没有刻意隐瞒,回家路上儿子向他坦白,“爸,可能就是这个病了,别担心,咱能治。”
当晚,一向乐观的李有生失眠了。“我不抽烟,也很少喝酒,这样的事情怎么会落到我头上?”李有生说,不是害怕,只是想不通。“后来想明白了,别人能得的病,凭啥我就不会得呢?”想到这儿,天已经亮了。这天正好有场文艺演出,需要上台主持的他麻利地起床洗脸,穿好衣服直奔演出现场。
“这就是对我的考验吧!”李有生把疾病带来的所有不便都理解为考验,“我能保持正常生活,就是经受住了考验,这是党员的本色。”但毕竟是癌症病人,他经常体虚难受得起不来,走路没劲摇摇晃晃,手术后的前半年,光是胃镜就做了18次。
“参加活动虽然不能治病,但心情好了,总觉得身体也跟着舒服了。”患病以后,李有生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不减,常常从医院复诊完,家都不回直接到社区取报纸,为大家“读报”。
新时代追梦人
生活依旧精彩
李有生对社区工作的热忱,得到了家人100%的支持。他的爱人也是一名退休教师,在小区里,大家都叫她李阿姨。李阿姨从不反对李有生参与社区工作,还常常陪他磨合稿件到深夜。除了生活上照顾,李有生觉得爱人对他精神上的鼓励更加难得,“生病之后我脾气没有以前好了,特别容易急,她从不跟我计较。”
这些年,老两口还与亲友结伴出游,走过了西班牙、葡萄牙、韩国、英国、泰国等许多国家。从2016年起连续3年,他都会和家人到密云的山庄避暑一两个月,在那儿,他帮助山庄策划组织了两届文艺晚会和两届诗歌征选活动。
在很多人眼里,李有生是一个能自己开车去放疗、玩转现代社交和购物软件的时髦老人,但偶尔,他也会对疾病产生一丝担忧。他常常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那句话,“有生,我舍不得这个家。”
李有生不忌讳谈生死,对生活的难以割舍和对家人的眷恋支撑着他,让他拥有比一般人更加豁达的生命观。“转眼就退休16年了,容颜老了,大病来了,但还是要尽我所能为社区贡献力量,可能很微薄,但这是我这个新时代老年追梦人的精气神。”
姜慧梓/文 王嘉宁/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和义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