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孩当师傅 学会用手机地图
北京南站是丰台区人流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人流量多,也意味着旅客的复杂多样,大家来自天南海北,要去的地方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要去故宫、天安门、圆明园,有人要去协和、同仁、儿童医院,还有人要去的生僻地儿,听都没听过……各种突发状况让服务队在帮人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今年68岁的杜再勤是服务队的志愿者,他就曾被“问倒过”,也正是那次经历,让他的服务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前些年他在北京南站值班,有人向他打听西八里庄。他记得西八里庄在海淀区,但没去过,翻找了纸质地图也没找到具体地点和路线。正在犯难时,一名武警上前,掏出手机在电子地图上摁了两下,马上就知道了具体方位。杜再勤如获至宝,赶紧拿出手机向武警请教电子地图怎么弄的,对方一笑,说:“您这个是翻盖老手机,2G网络,没有这个功能。”
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却为杜再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之后,他花了4000多元钱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找队友的孩子当师傅,开始用手机给人指路。
自制指路宝典 分门别类好查阅
“以前,70%的地方我们不知道,但现在手机上全知道!”杜再勤感受到了科技的便利,将这个感受告诉其他队员,却发现推广不是容易事。
在这个老年人居多的服务队,25%的老人没有手机;10%只有老年手机,安装不了电子地图;15%有智能手机,但不会使用——简而言之,一半的人用不了。即使都用,消耗的流量也不少,比如同样问天安门,今天十个,明天二十个,老年人记忆力减弱,同一个地点反反复复查,造成网费的浪费。
怎么办?杜再勤想了个“笨招儿”,他花了27天时间,搜罗了600个旅客经常询问的地点,再通过电子地图查找路线,汇编成一本厚厚的小册子——指路宝典。
“北京医院,北京南站地区乘车,102路转特13路,在西单路口南(同站)换乘”、“回龙观医院,南站北口地铁4号线转13号线,西直门站换乘”……以往,志愿者指路只能指个大概。现在,指路宝典不仅记载了地名、出行路线、乘车点、换乘点,还按照医院、景点、交通枢纽等分门别类,根据提示翻一翻,就能找出准确信息。
5项服务原则 为旅客省时省钱
指路宝典的封面上贴着一张红纸,写着5项服务原则:能一趟车次解决的路程,绝不能让问路者中途下车;能节省时间的,绝不能让问路者徒劳往返耽误行程;能节约车费的,绝不能让问路者掏冤枉钱……以此为目标,指路宝典提供的都是最便捷、换乘最少、最省钱的线路。服务队做过一个对比,最近四个月就为问路者节约里程300公里,节约费用1600元。
除了指路,外乡人常问的“附近哪儿有旅店?住一晚多少钱?”等问题也收录进指路宝典——在《南站周边经济型宾馆》指南里,详细注明了20多家宾馆的名称、地址,还特意加了房间的起步价,让询问者有全面的参考对比。
现在,这本指路宝典还在不断加厚:世园会要开了,提前查好线路;“五一”来临,去古北水镇的人多了,赶紧写“攻略”……大家“热点意识”十足,册子也从之前的600个地名,增加到现在的800个。如今增速更快,每个月都要增加40个新地方。
“还要进一步优化。”杜再勤说,现在的指路宝典是分门别类,他想优化成首字母索引,让志愿者们更方便地使用。
■ 讲述
今年4月为近1500人“找到了方向”
贾墨莲是“指南针”服务队的副队长,也是最早加入“指南针”服务队的成员之一,她见证了服务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2008年,北京南站经改造重新运行,但附近道路、管道一直在进行翻修与完善。“那时候,南站幸福路两侧有很多做买卖的小店铺,人非常多,路确实不好找。”贾墨莲一直在北京南站做志愿者,在她记忆里,在火车站找志愿者求助的人多半是问路,“在路边待两个小时,多的时候要接待七八十个问路者。”
2014年,北京南站周边陆续改造完毕。环境焕然一新,但旅客们的“问路”需求一直没变,在此情况下,志愿者们决定成立专门的指路队伍——“指南针”服务队就此诞生。
起初,服务队没有岗亭,大家就在南站外面拼几张桌子当据点,风吹日晒十分辛苦。后来,在右安门街道的帮助下,找来一个废弃的移动式岗亭,大家洗刷干净之后,这才有了“家”。慢慢地志愿者多了,亭子也换新了,队里还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规范,定期培训,教大家如何更好地服务。今年,服务队打算在全队推行精准指路的服务理念,队员搭配也将根据表达能力的不同、年龄的差异进行优化组合。
从白天到黑夜,北京南站一直是人来人往。记者从贾墨莲口中得知,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指南针”服务队的服务时长已达440小时,为近1500人“找到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