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共和国同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70岁。大庆之际,祝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更加热爱我们亲爱的祖国。
在长辛店街道有一对与新中国同龄的夫妻,名叫张宽和刘玉英。老人家中,《猛虎下山》《丹霞地貌》等各式中国画挂满房间,创意改造的鹦鹉、猫头鹰、茶壶等五彩葫芦画摆满阳台和卧室,这些都是两位老人一起创作完成的。刘玉英说,前半辈子老两口一直操劳辛苦,“随着国家一步步强盛,退休后的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曾担心新房太大填不满
到今年,张宽、刘玉英夫妇已经结婚44年了。说起当年的结婚往事,刘玉英一下子笑了,“我们那会儿结婚特别简单,两人都换了身干净衣服,拍了张结婚照,就算完事了。”
这张黑白结婚照被他们视作珍宝,保存在家庭相册里。照片中的两人衣着朴素,青春洋溢的笑脸上写满了幸福甜蜜。
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凭着一身的手艺和勤劳,小两口把日子过得小有滋味。原本空荡荡的新房,张宽砌出锅台、土炕,用木头打制出桌椅柜等家具,刘玉英在墙上贴满了报纸,还养上一排吊兰。
几年之后女儿出生,转眼就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两人的生活节奏变快了,生活质量也更高了。最大的变化就是,他们在南岗洼有了属于自己的平房,虽然只有一间半、没有厨房,但不用租住在外面,房屋面积也宽敞了不少。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两人再次搬家,成为北京较早住进楼房的一批人。“刚搬进来,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房子看起来特别宽敞,觉得都填不满。”紧跟祖国发展的脚步,这个小家庭越过越好,彩电、冰箱、洗衣机……刘玉英早已不用担心家里空荡荡了。
交通便利去哪儿都方便
除了住房,刘玉英感触最深的就是,现在去哪儿都方便。
刘玉英还记得,女儿两三岁时,她在陶然亭幼儿园当老师,当时幼儿园距离她南岗洼的平房有50里地远,去一趟就要两个小时。
起初,为了方便照顾,她把女儿带在身边,每天早晨4点半一家人就起床了,张宽骑着自行车载着妻女到公交站,赶5点10分的339路头班车。
刘玉英还记得,那时的公交车两节车厢之间有挂钩连接,开起来“咣当咣当”。她每天抱着孩子从339路换40路,两个小时的奔波,对母女来说异常辛苦。后来,她和丈夫商量,把女儿整托在幼儿园,每周接一次。“女儿到现在还撒娇,说小时候我们陪伴的时间太少了。”
如今去哪儿都方便了。刘玉英说,现在她去看望幼儿园的老同事,只要给女儿女婿打个电话,他们便会开车接送,经京港澳高速,不堵车的话,半个小时就能到达。
说起今昔的种种对比,刘玉英总是感叹生活变化太快。在她眼里,过去的种种经历都是时代的记忆,正是因为现在生活幸福,才让这些记忆愈发珍贵。
退休学艺享受幸福晚年
和刘玉英、张宽夫妇相处,总能感觉到一种细水长流的幸福。他们的小家在刘玉英的打理下一切井井有条,书籍整齐地码放在墙边,张宽闲时创作的画也被裱好挂在了墙上。
“这些画也是搬到新家,慢慢拾起画笔画的。” 张宽说。
除了画画,老两口还有一个共同爱好——做手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张宽不用自己打家具了,但当年的手艺可没丢。搬进新家,他拾起了画笔,还利用家里的废弃物品做起了手工艺品。
张宽记得,早些年电视上播放《四世同堂》时,演到老北京四合院的场景,刘玉英正在收拾成摞的月饼盒。“扔了怪浪费的,不如拿废旧纸壳做成一个传统四合院。”张宽提议。
说干就干,张宽把纸壳剪出零部件,刘玉英买回宣纸、乳胶和颜料。模型粘好,宣纸贴上,涂匀颜色,给墙壁画上砖缝纹路,给院子安上可推开的小门,一个记忆里的四合院便成型了。街道组织老年人活动,这个模型还为老人拿回了一等奖。
最近家里又积攒了不少月饼盒,老两口又有了新想法,再做一个天坛模型。送完孙女上学后,两人便坐上公交车到天坛“考察”,他们围着天坛细数每一级台阶和栏杆,用手机拍下照片,回来后再按照片画图做模子,先后去了三趟才定下最后的样子。
去年两人还结伴参加了社区的老年社团,学做葫芦画。学习一个月之后,老两口去市场花十块钱收回了一袋子残次葫芦,还在阳台开辟了一间空地当作“工作室”,张宽负责画画刻出纹路,刘玉英负责上色提创意。买来的葫芦形状各异,有的葫芦歪脖子长得像个茄子,张宽就在葫芦把粘上嘴巴,葫芦肚粘上翅膀,用树枝做出两只脚,涂上颜色,一只鹦鹉便成型了。制作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完一个作品起码要花一个星期时间,“每天做多久,我们也没什么硬性要求,心情好了就做点。”在他们家里,不同造型的葫芦有将近上百个。
■11年的社区老年志愿者
跟着好时代过上了幸福闲适的晚年生活,刘玉英充满了感激,也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回馈社会。因此,2008年社区号召居民参加志愿活动时,退休在家的刘玉英第一时间报了名。
刘玉英说,她的主要活动就是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治安巡逻。每天一轮换,每次上下午各两小时,社区卫生、防火等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有活动她一次不落。最让她骄傲的是,今年的社区志愿者有了专属的服装和袖标,11年资深志愿者的身份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
记者采访时,刘玉英头上一直戴着一朵红色的布花,是上个世纪从市场上淘来的。“现在头发越来越白,有朵红花增添颜色也不错。”刘玉英笑着说。她和老伴的日子过得就像这朵布花,经历了时代变迁,生活愈发多姿多彩。
戴轩 马瑾倩/文 杨东 王嘉宁/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云岗街道办事处、长辛店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