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丰台·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到太平鼓有传人,我就放心了”
国家非遗传承人吕翠琴病中仍不忘传承怪村太平鼓,希望融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人加入
在王佐镇怪村文化活动站, 吕翠琴带着太平鼓表演队排练队形。
姓名:吕翠琴 年龄:69岁 身份:王佐镇怪村新闻发声人
  怪村和太平鼓互相成就了彼此,我希望怪村太平鼓能一直传承下去,更希望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大家的生活能够安定祥和。

  说起传统京西文化,就不得不提京西太平鼓。清人何耳在《燕台竹枝词》中记录下民间打太平鼓的欢乐情景:“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而在京西太平鼓中,以“小巧玲珑,该欢快时欢快、该柔美时柔美”而著称的怪村太平鼓可谓是其中一大特色。吕翠琴正是将怪村太平鼓传承下来的那个人。

  耳濡目染  出身于太平鼓“世家”

  “这里排成一个‘品字形四方斗’,边上的人可以打配鼓……”上周六,在王佐镇怪村文化活动站,太平鼓表演队的队员们正围在一起讨论下午的演出,其中正在安排演出队形的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吕翠琴。

  太平鼓之于吕翠琴可以说是颇有渊源,她的母亲李云香是太平鼓第二代传承人,家中长辈也大多是打太平鼓的能手。在吕翠琴的记忆里,小时候长辈们只要喊一声“耍鼓去”,家里就能迅速“拉”起一支队伍欢欢喜喜地敲打一番。耳濡目染中,吕翠琴便与太平鼓结了缘。“小时候,母亲在前面打鼓,我就在后面学。当时家里只有一只鼓,我拿把芭蕉扇跟着比划。”

  吕翠琴的高超技艺,一方面来源于她的天赋,另一方面得益于母亲的严格要求。“鼓点是有要求的,肢体动作也必须跟上。”吕翠琴说,有时候她会踏错鼓点,母亲便用鼓鞭“敲打”她。在母亲的严格把关下,吕翠琴对鼓点越来越熟悉,错误越来越少,韵味也愈加到位了。后来,母亲所在的团队获得了到人民大会堂演出的机会,但演出临近时一位演员突发情况无法上场。吕翠琴临危受命,跟着队伍训练了两次就登上舞台,圆满完成了演出。

  在参演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吕翠琴结识了许多喜爱打鼓的人,并慢慢挑起了怪村太平鼓传承发展的重任。

  矢志传承 病中仍在钻研队形套路

  传承,这是母亲在世时说得最多的话。所以几十年来,吕翠琴一直将太平鼓的传承视为己任——村委会想请她做太平鼓队教练,她二话不说答应了;村委会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希望联合打造“太平鼓进校园”活动,她毫不犹豫地支持,面对没有教材的窘境,只有中专学历的她根据所学所悟绘制出图谱和乐谱……

  付出总有回报,如今,年近古稀的吕翠琴带动了不少人加入传承太平鼓的队伍,这其中,就有她的儿媳妇王娟。

  谈起太平鼓,王娟坦言,虽然从2005年起就开始跟着婆婆学习太平鼓,但她其实并不太喜欢。“年轻人嘛,都喜欢时尚的东西,我觉得太平鼓不是太有意思。”然而一件事,让王娟彻底改变了想法。

  2012年,吕翠琴被查出白血病,身体极度虚弱的她在无菌舱里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情况,也不是家中的大事小情,而是陪伴了一辈子的太平鼓。王娟回忆说,她每天都去看望婆婆,因为不能进病房,两人只能通过电话交谈,婆婆每次聊的都是“我又想了个太平鼓的‘套路’”“你帮我想想这个队形好不好看”……那时的吕翠琴无法进食,只靠药物维持,即使如此,她还是强撑着把太平鼓的队形、套路等记在本子上,让儿媳带走。王娟劝她顾惜身体,她却说:“太平鼓不传承下去,我就没法安心。”这句话深深震动了王娟,从那儿以后,王娟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开始积极学习太平鼓。

  幸运的是,吕翠琴配型成功,恢复后的她继续为心爱的太平鼓贡献着力量——不能跳还能看,每次训练、演出,她都到场观看;不能跳还能教,在家中她对王娟的学习尤其严格。王娟说,婆婆日常是一个十分和善的人,唯独对太平鼓十分苛刻。“也只有在这件事上,我们俩会吵架。”虽然二人对太平鼓技艺的理解有所不同,但王娟依然对婆婆十分钦佩,“她真的是把太平鼓当作了自己的生命。”

  如今,王娟已是一个成熟的太平鼓演员,身为怪村太平鼓第五代传承人的她于2019年被评为丰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吕翠琴的两个孙子也学会了太平鼓,面对这样的情景,吕翠琴欣慰地说:“看到太平鼓有传人了,我就放心了。”

  与时俱进  传统技艺中加入音乐元素

  “村委会为怪村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不少支持。”吕翠琴说,无论是在大力推广宣传上,还是为队员记工时等具体方面,村委会为太平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了不少工作。

  作为村委会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王娟表示,太平鼓是先人流传下来的技艺,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后人,她有责任更有义务去继承、保护和发展它。

  下一步,吕翠琴计划在传统太平鼓技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艺术的元素,与时俱进,以便更好地为年轻人所接受。传统太平鼓是没有伴奏音乐的,她希望能排一场既保留原汁原味的太平鼓技艺、又配有音乐的新型节目,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对太平鼓的关注。“这项计划已经在进行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即可与观众见面。”

  王娟说,在村委会推行的“太平鼓进校园”活动中,她深深感受到孩子和家长们对怪村太平鼓的热爱与支持。现在村委会正在策划一场“老中青”同台演出,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拉近年轻人与中国传统技艺的距离。

  ■ 对话

  怪村太平鼓一定会发扬光大

  记者:太平鼓让你收获了什么?

  吕翠琴:不熟悉我的人大多觉得我很年轻,当听说我已经69岁时他们会很吃惊——这就是太平鼓给我的“馈赠”,给了我一份积极的心态以及一份终身热爱的事业。

  记者:是什么支持你将太平鼓的技艺流传下去?

  吕翠琴:是一种责任感,也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我觉得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我这一辈人手里断掉。而且我随演出走过许多地方,发现大家是喜欢这项艺术的,所以我更有传承下去的动力。

  记者:对太平鼓未来的发展有何希冀?

  吕翠琴:从上世纪80年代时大家对太平鼓的偏见,到上世纪90年代拥有了几十人的队伍,再到如今队伍不断壮大,甚至发展起了学校孩子这个巨大的后备力量,我相信怪村太平鼓一定可以发扬光大。

  闵丹 王珊/文 杨东/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大红门街道办事处、王佐镇政府联合策划采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丰台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综合新闻
   第05版:丰台·深度
   第06版:丰台·深度
   第07版:丰台·社区
   第08版:丰台·光影
“我把青春献给了两艘潜艇”
“看到太平鼓有传人,我就放心了”
丰台报丰台·社区07“看到太平鼓有传人,我就放心了” 2019-11-01 2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