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党旭)落实丰台区垃圾分类“十个一”工作法、开展丰富的寓教于乐活动、利用专属APP构建业主诉求处置平台、组建专职巡查队和桶边分拣员志愿服务队……卢沟桥乡丽泽景园社区线下线上同步发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构建环保社区体系,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浓厚氛围。
多彩活动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
“这个厨余垃圾。”“不对,是其他垃圾。”日前,走进丽泽景园小区的文化休闲广场,社区工作人员正引导小区居民在垃圾桶丢沙包、垃圾分类飞行棋、环保转盘三个区域做游戏。倡导垃圾分类的标语横幅醒目地挂在周围,喇叭里唱着北京垃圾分类公益主题歌《伸伸手、做分类》。
“这是我们近期组织的第七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提供了三种参与度高、娱乐性强的环保游戏。”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参与活动的居民在知识互动问答中不断闯关赢得游戏,不仅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也提升了大家分准、分好、投对的能力。”本次活动不但向群众发放了宣传折页、环保垃圾袋等宣传品,更向获奖居民发放了125个折叠厨余垃圾桶。
社区专属APP 垃圾分类E起来
在丽泽景园社区,人人都认识的手机APP除了“微信”那必然是“东管头村”。这是一款由东管头村联合第三方公司共同开发、专为辖区村居民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除了推送村务、党务信息,还提供“反映情况”功能。近期,更上线了“垃圾分类”专栏,为大家讲解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解决日常垃圾分类的问题。
“在家垃圾分类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分,打开软件一查就知道了。”社区居民李国平骄傲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的APP,社区里的大事小情全能第一时间知道。平时有困难或者向社区提建议,也不用打电话、来回跑,软件上一个按钮就都能解决。”“东管头村”APP于2017年3月正式上线,不仅及时推送村内各类信息,做好村务、党务公开,提供便民服务查询功能,还肩负着辖区村居民意见建议收集和诉求处置的责任。
目前,“东管头村”APP注册人数1718人,“垃圾分类”专栏,持续更新对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新要求、新热点的详细解读,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和垃圾减量。发布相关信息20余篇,解决有关村居民关于垃圾分类工作6件。
建队伍重细节共创环保社区
“以居民为主体、齐抓共管、共同监督”是丽泽景园社区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工作的宗旨。为此,社区发动社区内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明确全面监督、日常巡查、点位值守各项职能,形成了“人人参与、各队联动”的垃圾分类新格局。
由社会工作者、居民代表、物业工作人员组成楼门负责人队伍,负责对社区内垃圾分类工作进行随时监督,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督导物业、居委会推进工作和解决问题,确保了垃圾分类各环节工作落实到位。
社区巡查队由居委会和物业便民服务站共8名工作人员组成,坚持每日2次对小区进行全覆盖整体巡查,发现问题即刻通知物业进行整改,同时也负责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消毒消杀作业。
桶边分拣员志愿服务队每日早晚投放垃圾高峰时段在各垃圾分类桶站进行值守,现场指导村居民进行投放,帮助居民进行厨余垃圾破袋。非高峰时段,分拣员还要检查垃圾投放情况,对投放不准确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
在建立队伍齐抓共管的同时,丽泽景园社区还联合物业公司,为小区内22个垃圾桶站的88个垃圾桶都装上了“小拉手”,居民一拉手柄,桶盖就被钢丝绳联动掀起,避免了居民用手掀盖带来的卫生问题。此外,社区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在小区内安装了智能可回收垃圾桶,8月底前有望投入使用。
据了解,丽泽景园社区常住人口8300余人,大部分住户为原卢沟桥乡东管头村村民。自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丽泽景园社区党委、居委会以党建为引领,齐心协力抓落实,根据不同群体特点举办有特色宣传活动,力争做到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全覆盖、进家门、入人心。居民们每隔一两周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也成为了新常态,做好垃圾分类这件“重要的小事”“简单的难事”正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垃圾分类真正成为了一种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