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孙颖)“能配型成功,这得是多大的缘分!我只知道对方是个还不满2岁的孩子,我要拼尽全力拉他一把,因为我太想让他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8月10日上午8时,丰台南苑街道机场社区社工曹亚娟走出家门,赴一场5年前的约定,她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我5年前的承诺,承诺了就终身有效!”
“您还记得5年前您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吗?如果现在配上型了您还愿意捐赠吗?”今年6月份,正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忙碌的曹亚娟接到了一个电话。“我当时一愣,立即想起了大概5年前中华骨髓库到社区宣传时自己报名了。”曹亚娟在电话里爽快回复:“当然愿意!”
在后续的联系中曹亚娟才知道,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患者的初配高度匹配,她开始接受一系列的体检,特别希望自己能够为那个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茫茫人海中能够配型成功,感觉‘中大奖’一般!”曹亚娟告诉记者,“我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只知道那是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在得知我们的造血干细胞高配也成功后,我特别希望能够捐赠成功。”
能够顺利走进医院,曹亚娟其实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年已经44岁的她身体并不是很好,自小体质比较弱,经常生病,现在有高血压,在体检过程中还发现了轻度的缺铁性贫血。家人很担心她的身体承受不了,起初并不愿意她捐赠造血干细胞。
“我是一个成年人,贫血我多补补能补回来,那是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也许我就是他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希望,无论克服多大困难也要救人一命!”在她的坚持之下,想到那位等待造血干细胞才能换来生命的患儿,全家人最终尊重并支持了曹亚娟的选择,在这一个多月的等待期间每天早晚陪着她散步、锻炼身体,在饮食上翻新花样、分担家务,只为了让她养好身体,提供优质的干细胞。“可以说我们一家都在为了那个孩子保护着我的身体,不能因为我影响了孩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有着一颗如此柔软的心,曹亚娟在工作中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女汉子”。从严寒到酷暑,抗疫期间曹亚娟负责京心相助系统、人员排查、居家观察服务等工作,每天加班加点,经常半夜还要对社区返京人员、出租户进行摸排,社区对高、中风险回京人员一律按照隔离的原则,标准、规范执行居家隔离观察工作,曹亚娟每天叮嘱居家对象监测并填写体温检测表,加强监督防控,确保隔离对象“足不出户”。
不仅如此,为了做好居家观察人员服务,曹亚娟变身“跑腿侠”,主动上门送“消杀大礼包”,并根据居民需求,提供生活服务,如买菜、买水、代开药、帮拿快递,帮扔垃圾等,满足“共性+个性”需求,针对年纪较小、情绪波动大的居家观察人员,细心的曹亚娟多次打电话关心问候,为他们缓解焦虑的情绪,帮助他们安心度过隔离期,用心用情当好居家观察人员的“后勤兵”和“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