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凝聚群团新鲜力量
东铁匠营街道党工委、团工委以党建引领群团共建,组织社区有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经验的老党员开展“传帮带”活动,将桶前值守的知识、经验传授给青年团员志愿者。政怡家园的共青团员杜欣谊和老党员冯兆荣就是这样一对“老带新、新帮老”的好搭档。
8月20日周六一早,杜欣谊来到4号楼下的垃圾桶站旁,她身着绿色“垃圾分类指导员”马甲,在上午两小时桶前值守过程中,她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袋垃圾,帮助居民正确分拣、投放。“每次冯叔叔来接班,都会仔细检查厨余垃圾是否分拣纯净,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中是否混有可回收物品。我一定要把桶守好,交一份合格的成绩单。”冯兆荣长期参与值桶志愿服务,也是青年志愿者们的“师傅”,他将丰富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经验、指导居民准确投放的心得和窍门毫无保留地教给这群年轻人。他说:“年轻人有想法、学得快、会宣传,每当居民有疑难问题,他们能解释得特别到位。有了这股新鲜力量的加入,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更顺利了!”
用心维护 基础设施运转有序
“一拉、二投、三清理,垃圾分类不脏手 。”绳索式拉手、一次性抽纸、酒精消毒液,这三样“垃圾分类神器”成为政怡家园垃圾桶站的首创和标配。物业经理裴云介绍,经过一百多天的考验,这些装置使用、保持得非常完好:“大家用得很爱惜。轻拉轻放、节约用纸,几乎成为每个居民的共识。只要发现抽纸和消毒液快用完了,我们会及时补充。帮助小区居民轻松分类,贴心小装置起了大作用。”
整洁干净,是政怡家园小区居民们对垃圾桶站的一致评价。这得益于科学的桶站设置、较高的清运和清洁频率。为避免垃圾满冒产生污染,社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结合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的经验,按照每100户居民配置1个厨余垃圾桶、1个可回收垃圾桶、2-3个其他垃圾桶的比例,在小区内建设了5个垃圾桶站。同时增加垃圾清运次数,在夏季高温时期和厨余垃圾投放高峰时段,清运频率最高达到半小时一次。桶边值守人员除了完成分类指导,还会时常擦拭桶身并喷洒消毒水。小区居民李先生说:“桶站打扫得这么干净,还有贴心的辅助装置,是对居民坚持分类的正向激励。”
互动参与 因地制宜迸发心意
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居民自觉源头减量。东铁匠营街道办事处、宋庄路第二社区协调正华天泰物业和北京再生资源利用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制定“再生资源一体化”管理方案,将改装的废旧集装箱打造成居民身边的“再生回收舱”。在这里居民可将废旧家电、衣物、玩具等兑换成生活用品,让垃圾“变废为宝”,各尽其用。“再生舱”虽小,但五脏俱全,其包括积分兑换、互动参与、成果展示等不同区域,最值得关注的是该回收舱为提升居民互动体验感,特利用旧钟表、旧饰物、二手书等物品将内部点缀成“小型垃圾博物馆”,不少前来兑换物品的居民都会驻足参观,感慨这些老物件曾经见证的美好时光。为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的积分兑换需求,北再公司还可通过电话、微信预约等方式进行上门回收,并及时兑换积分或现金。对于再生利用率低的低值可回收垃圾,如泡沫塑料、玻璃瓶等,再生舱也充分发挥着“社区终端”作用,通过精细分类、压缩处理,再封闭运输到处理厂进行加工,最大限度减少此类垃圾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
“再生舱”帮助居民将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做到了极致,为激励居民以同样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宋庄路第二社区在办事处的指导下开展垃圾分类印花兑换活动。小区居民在7:00-9:00,18:00-20:00的时段,正确分类投放四类垃圾,即可获赠印花卡一张,投放一次发一张,一天最多可获得两张,积分越多,兑换的物品价值也越高。两种兑换方式,一种习惯养成。街道、社区、物业单位和再生资源公司各出奇招,创新垃圾分类互动参与方式,引导居升不断提高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分类投放好习惯。
目前,政怡家园的厨余垃圾分拣率得到较大提升,同比6月初的每天2桶240L厨余垃圾,提升至每天4桶;其他垃圾数量相比于五月初的每天14桶,大幅降至每天10桶。“再生舱”共回收废纸类3.45吨、饮料瓶0.89吨、废旧衣物0.12吨、废金属0.9吨、废旧木质家具450公斤,废旧家电69台,累计上门回收136次。比起阶段性成果,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学更期待持续的进步:“一百天的坚持足以形成垃圾分类、源头减排的终身好习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居民将垃圾分类这项长期工作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