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丰功伟绩, 展示丰台区政协委员不忘合作初心、共担历史使命,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为丰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作出的积极贡献,丰台区政协于今年4月份,在全体政协委员和特邀人士中开展了“光辉的旗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
征集上来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反映和回顾了在党的哺育下的个人成长进步历程,为丰台改革发展履职尽责的亲身经历、切实感悟和难忘记忆。我们将选择部分文章陆续刊登,在“妙笔生花看丰台”的精美画作上绘画出政协委员凝心聚力永远跟党走的亮丽之笔!
蒲黄榆地铁站A口由北向西的道路两旁,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下来,洒在一位姑娘扎着的马尾辫和米色风衣外套上。她坦然地走在人来人往的人行道上,唯一的不同是,陪着她的是一只穿着红马甲的拉布拉多导盲犬。行人并没有对这位特殊的乘客投去更多的目光,她,就是个赶着去上班的普普通通的年轻姑娘,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她用灵巧的双手和敏锐的听觉,让很多家庭的钢琴变得更动听。
我——一个21世纪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一个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公民,看到此情此景,感慨良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国富民强,新时代奔小康,给障碍人士带来了这份和普通人一样的、有尊严的生活。
2020年11月,我作为市政协委员代表参加了北京市政府无障碍专项行动工作会,反馈北京市一年多来无障碍建设的情况并提出建议。现今人们对乘坐电动轮椅出门的障碍人士已经司空见惯。日益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和专用辅具,使他们不缺席日常活动。能独立自主地生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使他们昂起头活得更有尊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门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向东去,通往蒲黄榆地铁站A口,这条路有一个弯道,路狭窄人车混行,虽然有盲道,但形同虚设。2008年,我作为丰台区人大代表提出修缮道路和将南北向道路改为单行道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市政管委的答复,并作出修整计划,后来逐步设立了单行道的标识和监控摄像头,周围的交通安全得到了很大改善。2020年,随着市政府无障碍专项行动工作的推进,通往地铁站的东西向道路人行道及盲道与机动车道隔离、抬升,占用盲道停车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全盲学生可以手持盲杖或在导盲犬的帮助下独自出行。特教学院的残障大学生,更频繁更便利地走出校园,有的到附近蒲黄榆社区为老年居民提供保健按摩服务,有的在全国大学生创意设计、创业比赛上频频获奖。在环境的支持下,身体或感官的不足也无法掩盖他们的光芒,他们不满足于被帮助,而要自强自立服务社会。
2003年春天,我参加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咨询时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特殊教育?”听到的最令人尴尬的回答是:“让孩子干什么也不能干这个。”2018年我受邀到清华大学无障碍研究院做一次融合教育的专题讲座,交流互动时,一个温文尔雅的女士向我咨询自闭症儿童入学适应的问题,她提到自己在人大附中上学的女儿希望能学心理学来进一步帮助这些孩子。
社会上对特殊人群称谓也在悄悄发生着的变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包含了不屑与鄙夷的“残废”,到上世纪90年代,认为“残”是一种“疾病”,“残疾”需要帮助和同情。再到21世纪的“残障”,营造足够的环境支持使这些特殊的人群也能像健全人那样独立而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坐轮椅的人运动自如,智障人士指挥乐团,视障人士“看”电影,听障人士翩翩起舞。有一份可以独立谋生的专业工作,对残障人士来说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作为北京市市属高校中唯一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院系的师生,我们借助各种机会广泛传播“融合”“全纳”的意义,让障碍儿童从小就能得到专业的支持享有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学习和生活。我有幸生活和工作在祖国日益昌盛富强的时代,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走向民主、文明、和谐的步伐。在这样一个时代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我看到了这个“特殊”群体在教育和社会支持下具有了“特别”的光芒。他们的光,不仅自己闪耀,也照亮了别人。
(丰台区政协委员、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师 毛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