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业华有一个崇尚文明、孝老爱亲、积极向上、相敬相爱的家庭,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爱岗敬业,儿子心地善良、健康向上。于业华将丧偶的岳母接到身边孝敬四十多年,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成为一名健康的百岁老人,老人去世时已过110岁高龄。他与妻儿一起努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治家,成为创建首都文明家庭的先进典范,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美和崇敬。
于业华的妻子谭玉坤曾经是家乡的一名赤脚医生。谭玉坤质朴、善良、勤劳、诚实的本真天性深深吸引了于业华,他们组成了一个充满欢乐与幸福的家庭。1972年儿子于清出生。二人世界变成三口之家,夫妻决心全力以赴,为国家培育一个优秀的接班人。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儿子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儿子虽不是党员,但知道自己骨子里流淌着共产党人的血,在大是大非面前是非分明。家人在“关心国家命运”和“孝敬双方老人”问题上有了共识,为“家庭和谐、亲人和睦”打下良好基础。
家庭的第四位成员辈分高、年岁大,她就是于业华的岳母马秀卿。马秀卿为谭家生下六个儿女,老大是儿子,从谭玉坤以下是五个闺女。马秀卿53岁那年,老伴病情加重离开人世。在母亲最困难的时候,22岁的大女儿谭玉坤与母亲一起撑起了这个家,让四个妹妹都上了学、成了家。岳母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于业华亲自回到老家,以来京“看孩子”为由把岳母接到家里,实则是为给老人养老送终,让受了一辈子苦的老人苦尽甜来,享受她应该享受的晚年幸福。
于业华性格温和,结婚至今和妻子可以说没红过脸、没吵过架,和睦相处到金婚。儿子于清知书达理,从小陪伴在姥姥身边,下班回家后经常搂着姥姥逗闷子撒娇。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即便是故土难离的马秀卿老人在北京也找到了“家”的感觉。为了让岳母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努力让她住得舒心、吃得顺心,于业华给老人布置了属于她自己的房间,还为老人购置了电视机、缝纫机、绣花撑子等。老人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绣花、聊天、休息、看电视。操劳大半生的老人终于享受到“安度晚年”的幸福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一家人都对老人十分尊重。家里来了亲戚朋友,都要跟老太太打招呼问好;老人过生日时,发动家乡的儿女们电话祝福,有时还备好生日宴席,请要好的邻居和战友来家,像“众星捧月”一样为老寿星祝寿,外孙于清每年春节都要给姥姥“压岁钱”。
文明和谐幸福是家庭成员健康长寿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马秀卿老人于今年过世,享年110岁,是为数不多的长寿老人。生前,老人常说:“我要不是来北京大女儿家,怕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