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智和)近日,位于中关村丰台园的华夏幸福创新中心迎来5周岁生日,5年来,华夏幸福创新中心累计引入高品质高成长的科技企业120余家,其中,引入或培育国高新企业30余家,包括国家级、北京市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中关村瞪羚企业等,累计创造经济贡献达320余亿元,上缴税收约6.6亿元。今年,入驻企业中航泰达在北交所成功上市,中关村睿宸卫星、英视睿达牵头研发制造的首颗科学实验卫星“丽泽一号”发射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中车环境和中车产投入驻华夏幸福创新中心后,已从初创企业迅速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企业为城乡居民和工业企业提供的服务已遍布大江南北。”中车产投党委委员、中车环境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志华表示。“公司积极参与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业务发展迅猛,成果丰硕,感谢并期待与华夏幸福创新中心共同成长、再创佳绩。”英视睿达总裁陈宗表示。
据了解,2013年,华夏幸福创新中心项目启动,从土地整理到基地交接、从红线放线到楼体施工,从内部精装到取得竣备手续。2016年12月,华夏幸福创新中心揭牌和入驻企业签约。这是华夏幸福顺应国家创新战略,在一线城市核心区打造的首个产业社区标杆项目。华夏幸福创新中心以产业优先的招商模式,吸引人工智能为主导的高精尖领域优秀企业入驻。截至目前,累计引入中车环境、英视睿达、中航泰达等120余家高品质高成长的科技企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占比高达90%,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中关村瞪羚企业等在各自细分市场不断产生。
华夏幸福创新中心总经理魏文江介绍,目前,形成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中国AI+产业社区。搭建了中关村丰台园首家双创服务平台以及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创新中心企业家社区,签约第三方服务机构,聘用产业发展顾问,完善特色商街、幸福驿站等配套设施,为企业营造高品质的生态办公环境,提供产业及生活方面的优质服务。
5年来,华夏幸福创新中心始终坚持在产业链、生态链、服务链上下功夫,坚持产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基本做到了“四个最高”即“产业空间利用率最高、产业要素聚集度最高、产业社区活跃度最高、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目前正在朝着“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精益化”这“六化”目标不断迈进。华夏幸福创新中心始终坚持“全自持、做产业” 的产业优先招商模式,重点导入“AI+轨道交通、航天航空、节能环保”等智能科技产业。荣获科学技术部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北京市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北京市众创空间、中关村双创基地、中关村特色园区等一批资质挂牌。
随着企业的陆续入驻,华夏幸福创新中心在中关村丰台园管委会的支持下,在园区率先成立丰台园首家“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签约70+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政策申报、高新认定、投融资、知识产权、市场推广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服务;组建创业导师团队,聘请行业大咖担任创新中心产业发展顾问,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支撑。成立“企业家社区”,打造以社群为核心的新型服务平台。定期组织CEO沙龙、社区高层见面会等活动,促进企业高层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已促成多家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成立合资公司、技术合作、股权投资、IPO辅导等;累计主办或承办300余场创新创业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远程视觉总裁宋进辉表示:“入驻华夏幸福创新中心后,公司办公环境与形象有着翻天覆地的提升,良好的环境促进企业规模、业绩的高速增长。”“企业入驻以来,得到华夏幸福创新中心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不仅帮助企业在市场拓展方面对接资源,还在产品及技术应用上优先采购,场景建设上提供空间保障。”久译科技CEO裴中阳表示。
“5年来,入驻企业从少到多,从初创到上市,从小企业到集团公司,从名不见经传到国高新、小巨人、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发展变化,充分体现了丰台区优良的营商环境对企业的吸引力,彰显了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企业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坚定了华夏幸福扎根丰台深耕AI+产业领域的信心。”魏文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