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为振兴戏曲艺术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在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北京市充分发挥资源集聚、名家荟萃的优势,扎实推动戏曲文化发展。作为首都中心城区,丰台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以弘扬戏曲文化艺术为己任,充分依托区域戏曲资源禀赋,在推进戏曲文化建设、打造“戏曲之城”新征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凝聚合力,联动共谋发展
丰台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戏韵悠长,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戏曲考源》开篇写道:“戏曲一体,崛起于金元之间。”金中都是金代戏曲文化的中心,中国戏曲在此蓬勃发展,而当时金中都西南地区所在地便是今天的丰台区。金中都城墙在地表仅存南城墙万泉寺、凤凰嘴和西城墙高楼村3处均在丰台区。因此,考古学家齐心提出,丰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发祥之地”。如今,丰台区戏曲资源密集而丰富,人才聚集,不仅有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为专业戏曲人才提供重要支撑,同时汇聚了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曲剧团等北京市主要戏曲院团。
“丰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从古到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域。中国戏曲学院也坐落在丰台。多年来,中国戏曲学院参与‘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活动,努力服务周边区域的社区、学校。同时,通过戏曲文化周及其他文化项目的合作,也让丰台戏曲之城的品牌更加响亮。未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丰台合作,携手把丰台打造成为首都独一无二的戏曲之城。”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表示。
近年来,丰台区着力整合院校、院团、媒体等各方资源不断凝聚壮大传承发展戏曲文化之合力。2021年服贸会开展当日,丰台区与中国戏曲学院在展会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强化联动协作。同样在今年服贸会上,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丰台区戏曲文化发展中心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分别与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签署云听客户端戏曲频道共建协议,全面布局戏曲文化赛道,为戏曲文化的全民普及提供更优质的平台和服务,探索戏曲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10月1日,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盛大开幕的当天,位于园博梦唐园的“戏曲·薪火”专题展同日开展,中国戏曲学院艺术实践基地、戏曲文化创意设计基地一同揭牌,由此,在园博园开展戏曲、曲艺演出以及建设集教育培训、互动体验、成果展示为一体的戏曲基地。
丰台区相关负责人指出,丰台区将结合中国戏曲学院艺术实践基地和戏曲文化创意设计基地建设,依托园内空间,合作开展多剧种、多形式的戏曲常态化演出活动、戏曲培训活动、戏曲体验和普及活动、戏曲学术交流活动及教学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树立品牌,探索活态传承
“好!好!明年我们还来看你们演出!”,10月7日,在广大观众的热烈掌声和一片喝彩声中,由杜镇杰、张慧芳、王洪玲、康静等京剧与河北梆子名角联袂主演的京梆双演《红鬃烈马》在洒满阳光的阳光剧场完美收官,而园博园内众多游客却仿佛依然沉浸在剧情中不能自拔,只好意犹未尽地与本届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依依惜别……
“这个‘戏曲周’真是一年比一年有看头,一年比一年更精彩!我已连续关注了5年,非常期待明年的票友大赛活动我也可以一试身手!”现场戏迷兴奋地说。
作为国家级戏曲文化盛典,中国戏曲文化周自2017年以来持续在丰台举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五年来,戏曲周秉承“中国戏曲嘉年华”的活动定位,彰显“园林中的戏曲、戏曲中的园林”活动特色,累计邀请表演团体260余家,表演1800多场次,涉及近30个剧种,吸引约80万观众到现场参与活动,名列“北京文化品牌新势力30强”“2020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十大文化艺术活动”。
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赞扬地表示:“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举办,既是戏曲界的一个盛事,也是北京广大市民的一个盛事。在集中七天时间里,在一座恢弘的园林中,展示国家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和发展,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在北京做中国戏曲文化周这种大型活动,对中国的戏曲行业也是一个提振。对于戏曲文化周,我们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向全国展望,向全国各个剧种进行征集,使它能够成为全国戏曲的荟萃园地,成为我们全体戏剧人的一个大家庭。”
2021年国庆期间,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如期在北京园博园亮相,240余场演出、近300场次讲座导赏对谈、近500场次互动活动让观众过足戏瘾。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届戏曲周以“英雄·奋斗”为年度主线,在剧目选取和内容设计上,聚焦“建党百年”,推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大型红色戏曲经典交响音乐演唱会和“风华百年颂”系列演出,着力讴歌时代、礼赞英雄。同时,专门设置“冬奥曲苑” 戏台,营造喜迎冬奥的浓郁氛围。作为国家级展演平台,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3家专业院团轮番登场,名团名剧名家云集,引得观众连连叫好。北京园、忆江南、闽园等园林中秋日美景与戏曲交相辉映,园林版京剧《书说·沙家浜》融入评书元素,引发众多新老观众“追着”看戏。梨园大道两侧“票社雅集”“百姓戏台”依次排开,中国戏曲票友大赛群英荟萃,明天剧场“英雄出少年”戏曲竞演扣人心弦,票友们粉墨登场,展现戏曲艺术的群众力量。
戏曲周期间,众多穿着汉服的年轻游客园内穿梭,体验“英雄召唤令”有奖打卡游戏和岭南园中大型园林实景戏曲游戏“大破天门阵”,通过知识问答、身段模仿、唱段模仿等互动任务完成挑战,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戏曲知识、感悟戏曲文化。这是戏曲周为了丰富活动样态,探索的“戏曲+”模式,旨在以戏曲为核心,综合立体展现戏曲文化的魅力。除了“戏曲+游戏”之外,还设置了《戏构》《旗阵》《十八般武艺》等艺术装置,开展了戏曲亲子剧《新三打白骨精》、戏趣营、戏曲传习营等互动活动,推出了戏曲徽章盲盒、3D立体笔记本等文创产品以及AR虚拟现实摄影和AI戏曲换妆小程序,“戏曲+装置”“戏曲+教育”“戏曲+国潮”等多元化、时尚化的表现形式,让游园观众意兴盎然、流连忘返。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领略戏曲文化风采,今年戏曲周构筑全媒矩阵,拍摄制作国内首部8K戏曲公益宣传短片《遇见·有戏》,依托15家网络平台进行演出直播和互动直播,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平台形成联合报道矩阵,助力戏曲文化传播推广,全网全媒总浏览量超8600万。为了持续推广戏曲文化,主场活动落幕的同时,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和区文促中心携手央广网启动第一届“云端戏台等你来”线上戏曲征集展演活动,共同传承优秀文化,传唱经典戏曲。
“中国戏曲文化周与观众的关系犹如种子、土壤与墒情的关系,孩童时期的兴趣,往往伴其终身,即便在成年之后未能从事戏曲演出或戏曲研究等工作,但他们至少也不会对戏曲断然失趣,就像今年戏曲文化周的盛况一样,我们随处可见‘大手牵小手’的观众走进北京园博园看戏,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就是中国戏曲最好的传播者。”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麻国钧感慨地表示。
作为《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办好的品牌活动之一,丰台区将继续围绕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把中国戏曲文化周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文化活动品牌、首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和振兴戏曲艺术的展示平台。
文化惠民,涵养戏曲生态
“我要上台!”“我也要学金箍棒!”丰台区“嬉戏”亲子剧场演出现场的互动环节,一个个小观众纷纷站起,高高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要上台参与互动。现场还有演员为小朋友们化好看的戏曲妆,一时间小悟空、小仙女遍布剧场,气氛热烈。一位家长说:“这出戏跟想象的戏曲演出不一样,真的很适合孩子,没想到孩子这么开心,这么有热情。”也有家长在微信留言说:希望还能到现场观看。
一直以来,戏曲文化在丰台区拥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戏曲氛围浓郁。据了解,自1949年丰台万泉寺鹅凤营的村民自发成立“和平剧团”以来,目前丰台全区拥有“隆韵戏迷社”“长虹京剧团”“和韵京剧团”“赵辛店评剧班”等群众戏曲社团70余支,剧种涵盖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等,依托丰台悠久的戏曲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戏曲文化积淀,各类群众性戏曲活动非常活跃。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在群众。近年来,丰台区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涵养戏曲生态,让“戏曲之城”根基更加牢固。
“嬉戏”亲子剧场是丰台区文促中心精心策划推出的经典剧目亲子化项目。“‘嬉戏’亲子剧场”活动借助辖区戏曲院团优势,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等院系对接开展剧本征集活动。评选作品收集进入原创剧本资源库。其中,新编戏曲儿童体验剧《大闹天宫》《东海夺宝》《新三打白骨精》等搬上舞台,截至目前,已经演出了40场,反响强烈,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此外,丰台区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营造起戏曲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早在2008年,丰台区就发出“戏曲教育从娃娃抓起”号召。2018年,丰台区教委公布《丰台区戏曲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在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院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全区有18所区级戏曲教育特色校,50多所中小学开展戏曲教育、学生戏曲精品社团30余个、接受戏曲教育的学生达15000多人,有力促进了戏曲普及教育。孩子们在校内接受到戏曲教学,在校外也有机会参与戏曲互动体验活动。
清晨莲花池公园已经热闹起来,人头攒动中,时有一两声京胡传来。循声望去,湖畔廊亭处,票友踱步开嗓,琴师温谱调音,一切准备停当,开始“嗨戏”!站在中央的洋桥东里京昆艺术社的老旦票友右手一扬,琴声响了起来。票友们从《打龙袍》唱到《坐宫》,再唱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驻足倾听的市民趁间隙叫好鼓掌,其乐融融。
丰台区通过“戏曲进社区(村)”“小戏台”等项目,开展常态化展演和戏曲培训,面向票房票友举办戏曲传承活动,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良好态势,让戏曲文化走进百姓日常生活。2020年以来,先后组织票友培训60场次,开展线上、线下票房演出19场,依托“小戏台”项目鼓励票房到辖区公园“嗨戏”近千场次。通过戏曲进校园、“云端戏台等你来”活动、小戏台展演、“有戏”戏曲体验坊以及戏曲周常态化活动等形式,为戏曲爱好者提供提升水平、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民间社团也成为戏曲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
依托区域专业优势,在马家堡、西罗园、右安门等戏曲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戏曲特色活动,并大力改善周边环境装饰,设置戏曲墙画、雕塑等凸显戏曲氛围,打造戏曲特色“升级版”街区,以更加靓丽的面貌出现在广大市民眼前,热闹繁华依旧、“烟火气”依旧,更增添了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
未来,丰台区将继续支持戏曲社团发展,通过普及教育、开展展演、打造票房联动活动线上阵地、营造戏曲文化立体传播环境以及戏曲周常态化活动等形式,让百姓近距离感受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形成浓郁的“戏曲之城”文化氛围。
怡海艺术团京剧队的一位票友说:“丰台大大小小的公园或者公共休闲场所,几乎都有戏曲票友活跃的身影。疫情期间,还特意为我们举办线上戏曲联欢会。天天有好戏,天天在唱戏!”这位票友形容,这样的日子“快活得就像神仙一样”。
大戏看北京,戏曲在丰台。丰台“戏曲之城”建设踏上新征程。丰台区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把握时代契机,不断拓展戏曲文化发展空间,为戏曲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丰台力量,为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姚菲 张新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