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杨淑瑶)2月20日上午,北京冬奥组委在冬奥主媒体中心的主新闻发布厅举行赛时总结新闻发布会。此时在距离主新闻发布厅十几米远的狭小设备间内,冬奥主媒体中心电力保障团队成员崔家瑞驻守在用电设备侧,精神高度集中的关注着运行的用电设备。每一场媒体发布活动举办的背后,都是一次提交保电“答卷”的过程。
保障期间,北京丰台供电公司由292人组成的电力保障团队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围绕12方面46项重点任务,制定65项具体举措,完成场馆900余个配电箱,700余条电缆的电源核查工作,确保保障筹备、赛时运行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奥运会不仅是竞技体育的角力场,更是一场奉献给全世界体育爱好者的盛宴,见证和传播冬奥盛况的主媒体中心,是北京冬奥组委、国家奥组委和各国家奥委会官方信息的发布中心,是媒体服务总汇和媒体交通中枢,是记者之家、是冬奥之眼。
每一场新闻发布会、赛时转播从这里传播出去,转播工作区、媒体工作间、智慧餐厅也分布在这里。冬奥主媒体中心电力保障团队按照不同的用电需求制定不同的保电方案,划定责任片区“包干”到人,冬奥主媒体中心24小时运行,电力保障24小时待命。
崔家瑞和何彪负责主新闻发布厅的保障巡视工作。当天是他值守的最后一场大型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前1小时,他俩再次确认发布会现场同声传译、音视频系统是否全部开启,现场灯光是否符合OBS要求,可以正常使用。发布会开始后,一人在设备间看护电器设备,另一人在发布会门外随时待命,做好万全准备。两人离发布会仅一门之隔,但会场的一切又离他们很远。举办发布会数量最多的3个新闻发布厅由边锋和蔡德才负责。由于发布厅不具备现场同传的条件,每一场新闻发布会都需要远程同传中心提供远程同传服务。
“我和李德辉负责的媒体工作间面积是最大的,除常规照明、插座、展示屏外,还接入电暖气、冰箱、微波炉、媒体办公设备等动态负荷,负荷变化较大。”胡楠说道。
在媒体入驻前,胡楠他们对保障区域内插排上的插孔,粘贴上建议接入设备的名称,确保设备有序接入。保障时间长,保障点位多是这一组的保障特点,媒体工作多长时间,保障工作就要持续多长时间。同时由于服务的人群比较多,如何更好地和媒体沟通,做好供电延伸服务也是关键的一环。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这是一句歌词,更是梁天纬和李冬冬在冬奥主媒体中心巡视工作的真实写照。由于负责巡视的设备相距较远,每巡视一圈都要2小时左右,一天下来最少走6公里是每天的常态。
前方巡视保障正酣,后方指挥全员发力。冬奥主媒体中心电力保障团队组建的指挥部大本营也在后方发挥着重要作用。团队副经理李春风作为团队中枢,所有的任务、信息都在他这里集中,对上汇报工作、承接任务,对下统筹全局、实时调度。承担整体保障运行工作的胡凯,针对特殊天气制定特巡及值守方案,现场巡视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也都是他统筹解决。负责监控组远程监控任务的李杰,带领12人24小时盯守多套系统,针对重点保障点位下发巡视工单,实现保障区域数字化监控全覆盖,前后方联合作战,保障工作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