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孙颖)12345热线诉求月均144件,在全街道15个社区里排名长期处于后三名……丰台区石榴庄街道宋家庄社区过去曾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自从来了“治理书记”,短短3个月热线诉求量下降了67%,排名升至第9位。
去年11月底,丰台区委组织部启动了“治理书记”机制,针对部分群众诉求多、问题解决率低的社区(村),从区属相关单位择优选派26名干部,带着资源、带着专业下社区(村)蹲点攻坚、集中破题,协助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起长效机制,以“接诉即办”为主抓手,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石榴庄街道城管办副主任洪峰是一名“80后”,先后在南苑街道、石榴庄街道工作,从文教科、居民科到城管科,工作经验丰富。作为“治理书记”中的一员,他蹲点的是宋家庄社区。
到了社区,先清“欠账”。
刚“上任”先吃“下马威”:一位居民一天就打了3个电话。和社区工作者一打听,这位居民反映物业方面的不合理诉求没能解决,就一直反复打电话。
洪峰联系到这位居民上门面谈。原来她因为入住的时候与物业发生矛盾,10多年没交物业费了。最近物业说要起诉,她有点儿急,认为物业收费高,公共收益分配也不符合《民法典》。
公共收益分配到底有没有问题?不能“我觉得”,得用法条说话!洪峰回到社区,翻出《民法典》,再次来到这位居民家。两个人对着法条一条条分析,这位居民承认自己不交物业费的做法不合法。之后,洪峰在物业公司和居民间做调解,最终这位居民和物业公司达成和解,缴纳了拖欠的物业费,她的12345热线从此也“清零”了。
清理欠账的同时,洪峰也在“建机制”。
此前,宋家庄社区“接诉即办”一直是“专人办件”,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有些事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洪峰在街道城管科工作时经常被“吹哨”,对街道各社区的“接诉即办”模式很熟悉,他借鉴宋家庄社区边上的红狮家园社区“团队办件”经验,在社区成立了“接诉即办”调度群。
调度群成立后,办事人员遇到复杂问题就放到群里,由社区书记负责把握方向,熟悉居民情况的包楼干部入户和居民面对面了解情况,熟悉相关问题涉及领域的干部负责沟通办理。
“有利于推动问题解决的人都用上!”
有了团队合作,社区工作人员发现,“接诉即办”的解决速度越来越快:高空抛物屡禁不止,楼前全是空场不具备安装监控摄像头的条件?向外协调,把摄像头装在了小区外一家单位的楼上。门前坑洼不平出行不便?向上协调,请街道下拨“接诉即办”专项经费铺平道路。有人晚间打篮球扰民?和物业协调,每天安排专人晚上9点清场锁门……
实打实的数据证明了宋家庄社区接诉即办工作效果的提升:“治理书记”到社区后月均诉求量下降到48件,比之前的月均144件下降了67%。数量下降的同时,解决率、满意率不断攀升,短短3个月就双双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不光宋家庄社区。这样可喜的变化,也在其他25个有“治理书记”的社区上演。
在三环新城第二社区,“治理书记”主动协调,解决了居民购车半年多仍无法安装充电桩的难题,打通了社区安装充电桩的路径;在明春苑社区,“治理书记”协调环卫工人与社区干部、物业保洁一起开展“搓澡式”大扫除,解决了居民投诉热点问题;在万源南里社区,“治理书记”带动社区敲门入户询问居民诉求,采取多种办法主动治理,解决了高空抛物、电动车充电等问题……
从最困难的问题抓起、从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抓起,3个多月来,“治理书记”们总结了不少适合派驻社区的治理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路更通畅了。
丰台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治理书记”是丰台区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深化基层治理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把有经验、有能力的干部派到社区,全职参与社区(村)治理工作,到一线解决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帮助促进社区干部、村干部人人会办件、人人能办件,留下一支能办件的团队,极大地增强了基层治理的“原动力”。“治理书记”耕耘的土地正悄悄地开花结果,为改善基层治理模式贡献着丰台智慧,也极大地提高着百姓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