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的地形地貌,虽不复杂,但也是山地、丘陵、平原、沟壑,一应俱全。
翻开北京地形图可以看到,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三面环山,形成了“北京湾”特殊地理格局。在“北京湾”的怀抱中有这样一个地方,头枕西山,脚向平原,位居北京西南,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运河文化带的交接点,这里就是丰台。丰台东西狭长,一条永定河穿区而过,以西在太行山余脉西山山脉脚下,以东处于永定河冲积扇平原上。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丰台丰富的地质资源,从新生代中晚期到现在,这里形成了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巍峨的马鞍山、奔腾的卢沟水、晶莹的青龙湖、喷薄的地热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时刻能感受到奇妙的自然变化和万千景象。
在丰台区的最西端,巍峨屹立着一座马鞍形的山,人们称之为马鞍山,因戒坛寺在此山下建造,因而又称戒坛山。马鞍山后有一山峰遥耸,如紫驼状,侧目远望,宛如一尊巨佛静静地躺卧在那里,因而几百年来,人们取西方极乐世界之意,称为“极乐峰”。它是丰台区的最高峰,海拔 699 米,较香山最高峰“鬼见愁”还高100多米。不要小看这马鞍山和极乐峰,它在北京西山诸峰中是鼎鼎有名的。以往人们一提西山文化,总会想到香山、玉泉山、妙峰山、百花山、灵山等,实际上马鞍山早在明代名声就很大。明蒋一葵的《长安客话》,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都提到了马鞍山。清代周金然的《西山纪游》中“极乐峰如驼脊出,行吟客上马鞍来”,描写的就是极乐峰的美丽风光。这里重峦叠嶂,奇峰怪石,植被繁茂,野生资源丰富。目前较有名气的山上石洞有十八个,较大的有太古化阳洞、孙膑洞、朝阳三慧洞、万寿朝阳洞、极乐洞等,是北京最大的洞窟群,当地人有“千佛、千洞、千灵山”的说法。
马鞍山以东,抵近永定河畔,岗岭道道,沟谷条条,高低起伏,是一片海拔一二百米的丘陵区。所谓丰台有岭,指的就是这片地方。这里有分水岭之称。《大明一统志·顺天府·山川》记载,“分水岭在府西四十五里,山涧诸水至此分而为二 :一入卢沟河,一入房山县界”,因而人称分水岭。这里又有卧龙岗及其南部的长店岗。至今保留下来的云岗、太平岭、槐树岭、太子峪、李家峪、留霞峪、侯家峪等地名,正是这里丘陵景观的反映。此外,丰台还有一处不被人熟知的小山阜,名叫鹰山嘴,地处永定河西岸,现在是北京园博园的一部分。这座小山阜虽不高,但在永定河治洪防涝中有着重要地位。清代官员李鸿章、王德榜等倡议并建造了鹰山嘴至卢沟桥之间的水利工程,可见此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说完丰台的山,再看丰台的河。丰台区境内或大或小的河流很多,如丰草河、马草河、小龙河、哑叭河、九子河、蟒牛河、牤牛河、刺猬河……最著名的,就是永定河了。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对北京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别称很多,最初叫公式水,后来又称桑干河、卢沟河、浑河等。永定河多次改道,为北京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湖泊水系,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哺育了北京地区最初的文明。除永定河外,在丰台地区影响力最大的便是凉水河,凉水河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作为隋唐至北宋时期大运河的水道之一。它的航运历史早于著名的通惠河、北运河,航运功能延续至北宋时期。如今的凉水河仍是北运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基本保持了历史上的格局和走向,成为沟通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水系。
说到凉水河,不能不提到莲花池,凉水河与莲花池共同构成了莲花池水系,它与北京城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据侯仁之等专家研究 :三千年前北京的前身蓟城,就是依托莲花池水系发育起来的,一直到金朝在此建立都城,城市的主体水源没有离开过最初的莲花池水系。也就是说,莲花池水系的水源一直满足了北京城的发展,因而才有“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之说。
由于永定河的摆动与变迁,南苑地区河湖交错,水草茂盛,成为天润地泽之地,它为北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北京旧城六海水系相对应,南苑又被称为南海子。自辽代起,这里就成为皇家狩猎的场所。及至明朝,时人曾将“南囿秋风”列入“燕京十景”之中。《明宣宗行乐图》描绘了明宣宗在此春日郊游行猎的场面。清军入关后,更是将南苑作为“清帝园居”的第一个大型皇家苑囿,屡有诗句赞颂南苑美景,如康熙皇帝的“云飞御苑秋花湿,风到红门野草香”,乾隆皇帝的“北红门外晓回銮,雨后春郊料峭寒”等等。
永定河的摆动与变迁也成就了丰台地区丰富的地下水源。因为河流频频改道,丰台地面下掩埋着多条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古河道以及厚厚的河卵石与粗砂。当永定河流出西山进入平地后,河道坡降变小,河水流速减缓,一部分河水便渗入地下沙砾层中,成为地下水。所以,过去丰台区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当这些地下水遇到低洼或不透水地层时,便溢出地面形成泉。在丰台东部的东管头、水头庄、万泉寺一带,过去曾有百余泉水流出,称为“百泉溪”。大井村一带有“义井”,南苑内有“一亩泉”,都是丰台一带泉源丰富的历史见证。时移世易,对于现代人来说,泡温泉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尤其到冬季,来南宫地热温泉的人们总是络绎不绝。丰台的温泉和地热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丰台的山、岭、河、湖、泉等诸多自然因子,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留下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这里的先民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丰台西部地区以果木林业、石料开采业为主,这里果木种植的种类较多,西庄店的柿子,王佐的核桃、山楂,长辛店的大枣远近闻名。马鞍山是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营建所用石灰和部分石材的主要供应基地。受永定河、凉水河以及众多井泉湖泊的灌溉,丰台东部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粮食作物及蔬菜的种植,卢沟桥乡的菜户营村早在明初就成为供应宫廷的皇家御菜园。丰台、草桥、黄土岗、马家楼、玉泉营直到郭公庄一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以花、蔬最为著名。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日益成为丰台发展的一张张名片,带动了区域相关绿色产业发展,优化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品位和知名度,增强了综合竞争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丰台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人类生息繁衍,发展壮大。从新石器晚期的卢沟古渡到战国时期贾家花园考古遗址,从汉代大葆台、唐代笼火城再到长辛店、王佐一带的明清墓葬群,都能够看出这个地区人类活动的脚步。草桥、南苑一带的历史最早可追到唐代,丽泽、丰宜、开阳、彰义等均是金中都留下的地名文化遗产,看丹、石榴庄、小屯、大井、小井早在明代就已产生。菜户营、铁匠营、沙锅村、瓦窑村可折射出菜农、工匠的劳动,木樨园、石榴庄、果园、玉皇庄可想象出皇家田园的景象,六圈、马场、鹅凤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六畜兴旺的场面,而陈留、张仪村、高立庄、小屯等村名由来的不同说法所揭示的是原始先民顽强生存的真实写照。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相信这片山美水美人美的土地蕴藏着无限的潜力。摘登自《丰台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