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1日,《丰台时报》记者跟随丰台区党政代表团赴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实地探访东西部协作工作。期间,党政代表团一行看望了丰台区选派的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勉励他们做好表率,展现北京丰台干部良好形象,同时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为协作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记者联系到了部分专业技术人才,接下来听听他们的挂职故事。
大爱无声 用情怀和专业树立起北京形象
常志燕是来自北京丰台区航天中学的一名物理教师,从教二十多年的她,早已凭借爱生如子的师德和功底过硬的教学赢得了北京孩子和家长心中的好口碑。不过,从内蒙古乌兰察布大草原走出的她,始终有一份反哺家乡的情结。2022年7月,当了解到中组部与教育部联合进行“组团式”教育帮扶的信息时,她毫不犹豫主动请缨,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三中开始了支教生涯。
常老师告诉记者,最初来到学校后,了解到学校物理学科教师队伍缺少高中教学经验的状况,她除了兢兢业业完成所任班级的教学以外,还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通过听评课、示范课、师徒指导等方式帮助音德尔三中持续提升物理教育质量,将北京教育印记深深烙进音三中的物理教学课堂上。课上课外,她都不遗余力地辅导学生,帮助学生。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她把曾经对自己女儿帮助较大的《看天下》杂志推荐给同学们,并个人出资订阅了一年期的杂志。她的教育情怀感动着身边的人,也作为帮扶团队的代表被评为年度“感动三中人物”。
大爱无声,在大草原,常老师用情怀和专业树立起优质的北京形象。
用责任和奉献 面对教学与防疫双重考验
郭坤是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的一名英语老师,丰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一级教师、区骨干,自2022年8月以来,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中等职业学校开始为期两年的援蒙支教。郭老师在出发前认真学习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来到扎旗中职以后,尽力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融入当地学校的教育教学,了解分析学校特点,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教研,研究编写试题等。遇到问题虚心向当地老师请教,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分析学生差异,关心帮助学生,为学生义务补课。
记者了解到,近四个月以来遇到数次疫情,除了正常的网络教学、教研,他还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中,与老师们同甘共苦,在零下近30℃的环境下,在卡点守夜值班。各项工作在逆境中逐步开展,始终提醒自己要有责任意识、奉献意识!
从“零”开始 迎难而上提高科室整体医疗水平
刘盛敏主任医师来自北京丰台医院,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骨干。她来到扎旗,恰逢扎赉特旗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刚成立,面对科室人员紧缺、经验不足的情况,她克服困难,积极参与科室创建工作。
据了解,刘医生除了负责呼吸科门诊工作,担负呼吸科病房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指导和处理工作之外,还放弃了周末及国庆假期休息时间对科内人员开展培训,指导科室各项制度的制订,规范诊疗常规,优化工作流程。并根据当地百姓的实际情况,从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疗培训开始着手,带领大家开展呼吸内科的常规诊疗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在刘医生的不懈努力下,呼吸科在新成立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已经进入了正常运转状态。
为扎旗患者与群众带来福音
刘常海副主任医师是北京丰台医院急诊内科骨干,今年主动请缨来到扎赉特旗人民医院急诊科帮扶。
记者了解到,刘医生来到扎旗人民医院的第三天,就接诊了一位呼吸衰竭的女性患者,病情极为危重,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低血糖昏迷,他当机立断指挥抢救,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补液、升压、抗感染,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除了常规诊疗工作之外,他还积极开展适宜的新技术、新项目,指导急诊科通过血气分析仪开展POCT(床旁检测),明确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及休克的诊断,补充了急诊相关检查医疗的空白,并协助急诊科和CT室共同完成了急诊危重病人首个CTPA的检查,为完善肺栓塞的诊断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组织学习,进行科内业务讲座,获得了同事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本版内容由记者原梓峰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