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苗,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现任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处长、《戏曲艺术》主编、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北京卷)》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第十一届丰台区政协委员。
中国故事,既指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尧舜禹传说时代以来,历史长河中的故事;也指从巍峨的世界屋脊到浩瀚的东海岸边,从北极光点缀的北方边陲到如珍珠散落的南海群岛,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正在发生着的故事。它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缩影,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性,附丽着泱泱华夏的气质和风华。中国故事世代相传,塑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世界;中国故事流播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媒介,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精神文化家园。
站在百年大党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内可进一步凝聚民族向心力,外可传播中华文明,准确描画出中国形象。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着天然的优势,而戏曲艺术又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应该在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中大有作为。
精于选材,择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伟大变革的中国故事进行书写,这是戏曲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依靠两个系统,一是精英文人集团及经史子集等典籍,二是民间社会及流传其中的戏曲曲艺等通俗文艺,这两个系统的思想观念交互发生作用,共同形成中华民族文明内涵。自古以来,戏曲是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舞台上为古人传神写照,观众借此熟悉本民族历史,并浸染于忠孝节义的历史精神和道德传统之中,因此,不识字的渔樵村夫与精英文人有着相同的文化认同。古代的“时事剧”,如《鸣凤记》《清忠谱》《桃花扇》之类,及时反映当下重大社会政治变革,戏曲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因为其超越生活的形式美感而受到限制。新时代戏曲发展,应该继承戏曲艺术这一优秀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采撷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人物,艺术再现民族的历史文脉和精神内涵。同时,戏曲更需要面向当代,择取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中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求索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在艺术表达上下功夫。中国故事,说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只有将这个人塑造得有情感有温度,活生生地立于舞台之上,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自古以来的戏曲作品中,往往奸佞小人被写得栩栩如生,而忠孝节义的人物写得比较呆板,这是因为忠孝节义之人似乎只是被贴上了标签,缺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人物的生气。古人讥讽这种写法,就像“做年谱”,只不过是一些材料的堆砌。因此,需要“出之贵实,用之贵虚”虚实相生的构思,还需要更新塑造正面人物的理念和方法。近年来豫剧《焦裕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等,这些主旋律题材中被歌颂被赞美的正面人物,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英雄劳模,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不再那么“假大空”,人物塑造时细腻的肌理显得真实可感,观众理解了“这个人”并进而接受了故事所宣扬的主题。无论是时代背景的差异,还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和细腻情感是共通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戏曲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方式。古代的时事剧虽然也表现当时的现实生活,但因为古代社会变迁比较缓慢,而且同处于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并不特别明显。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物质文化和现代文明与古代社会有着极大差异,因此,古代社会土壤中诞生发展的戏曲艺术,在表现现代生活时陷入困境。二十世纪初开始,就有汪笑侬、梅兰芳等人以时装戏的方式表现现代生活,海派京剧中也多有这方面的尝试。抗日战争爆发后戏曲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戏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其中也有《朝阳沟》《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但既能表现现代生活又不破坏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戏曲现代化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守正创新,是解决戏曲现代化问题的根本原则。戏曲现代化并不存在一个预设的固化目标,它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坚持戏曲艺术思维,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借鉴西方舞台艺术有益经验,对戏曲传统表现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戏曲才能在与时代同行时、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表现当代生活的最佳艺术呈现方式。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