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书香丰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1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尹晓东
在戏曲中看见时代与传承
尹晓东: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毕业,国家一级作曲,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为京剧《三寸金莲》《郑和下西洋》《白洁圣妃》《关圣》《无旨钦差》《知音》《钦差林则徐》《陈廷敬》《青衣》《北平无战事》,话剧《关汉卿》,电视艺术片《杨门女将》等三十多部戏剧担任作曲。京剧《三寸金莲》荣获“文华奖音乐创作奖”;多部作品入选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著有《毛泽东诗词唱段精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总是人山人海。

  拿一串糖葫芦,站在鼓楼大街的路牌下,与古老的鼓楼合影,完成这一套打卡的标准程序,甚至需要排队。

  鼓楼很热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研究的问题却“有些冷”:如何让戏曲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北京中轴线保护相向同行。

  在他看来,厚重的传统文化热度不能只在一时,而要真正得到挖掘和传承。他正筹划拍摄一系列短片—用昆曲、京剧的音乐讲述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不久前,我国正式提交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在今年1月举行的北京两会上,同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尹晓东就在提案中表示,中轴线上孕育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昆曲、京剧,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彰显。

  “城市的样貌是文化灵魂的外化。”尹晓东建议,通过“中轴线申遗”阐发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提案很快得到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响应,双方正式合作,将古今辉映、文明互鉴的声音传递给世界。

  尹晓东在戏剧戏曲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推动中国戏曲理论的体系研究;助力中国戏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3周年,尹晓东介绍,过去主要培养的是表演、音乐人才;1978年后,中国戏曲学院开始系统招收全方位人才,开设了文学、作曲、舞台美术设计、导演等专业;近年来,学校还招收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解决了戏曲既要重视传承,也要重视传播的问题。

  可尹晓东觉得这还不够,还需要有理论研究人才。“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往往会走偏路。”他说。

  他坦言,中国的戏曲还未真正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也是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学术团体,特别是以张庚、郭汉城为代表的老一辈戏剧理论家,已产生出一系列理论成果。”如何将这些成果融合,形成中国戏曲的理论体系,仍需加强研究。尹晓东建议,有组织地开展相关科研,同时加强戏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目前不论是艺术作品的推广,还是中国戏曲话语体系的建构,都和我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中的发展格局和地位是不相称的。”他说。

  在尹晓东看来,中国戏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于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戏曲的综合性最强,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外国人看京剧,只觉得是很特别的中国文化,但无法领会其中的奥妙,这需要我们做更系统的研究、传播和表达。”他说。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艺术: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唯有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还活着。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断绝,戏曲是最好的写照。”尹晓东说。

  有国外文化行业从业者曾向他表示,羡慕中国戏曲走上了一个好的发展道路。但尹晓东知道,这条路上不乏曲折。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在那之前,到剧场看昆曲的观众越来越少。为抢救昆曲,那年尹晓东带队调研,走访了全国仅有的几个昆曲剧团。他认为,戏曲的盛衰与城市生活、时代审美相关,戏曲应该更多地观照现实,才能一直葆有生命力。

  昆曲与京剧就是不同方向的佐证。清末民初,昆曲衰微,其表现内容和题材与时代渐远,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凝固。彼时,由徽剧、秦腔、汉剧等多个剧种“化”成的京剧诞生了。这个新剧种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从而走向繁盛。

  1956年,浙江省昆剧团演出新编历史剧《十五贯》,一举轰动,被称作“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由《双雄梦》改编而来,为昆曲输入了新血液。

  新中国成立至今,大量的新编历史剧留在舞台,为历史人物和事件提供了新的解读空间。一个标志性的剧目是1988年创作的《曹操与杨修》,常演不衰。过去的历史剧里,白脸奸臣是曹操的符号,但这部戏却以新的视角展现了曹操的复杂性。

  尹晓东说,戏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程式性,身段装扮、表演、声腔等是表现古代生活和人物的。而现代戏的创作则要求突破以往的角色范畴,演绎出工农兵等不同的人物形象,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一批经典的现代戏作品,很好地继承和创新了戏曲程式化语言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观念,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变化,戏曲表现的题材不断拓展,新的人物形象随之出现。比如舞台上的程序员、快递小哥等新兴群体如何用戏曲表现?如今这成了一个艺术难题。

  在尹晓东看来,如今戏曲要发展,既要有新题材,也要有艺术形式上的新拓展。传统的艺术形式要与当下的审美契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当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丰富,要让戏曲脱颖而出,尹晓东还在做很多努力,坚持通过“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向更多年轻人普及戏曲。他希望,走进剧场欣赏艺术,能成为大家的生活日常。

  ■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约记者 张艺 刘世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城治
   第04版:民生
   第05版:产经周刊 丰泽行
   第06版:活力周刊 新丰尚
   第07版:书香丰台
   第08版:博雅禾丰
在戏曲中看见时代与传承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丰台报书香丰台07在戏曲中看见时代与传承 2023-03-10 2 2023年03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