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宛平史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0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城市 有了花便有了
灵气
北京丰台 花的故乡
▲ 宋 李嵩《花篮图》故宫博物院藏。
清 施浩《芍药初开图》。

  明清初《春明梦余录》记载:“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接连丰台,为近郊养花之所……京师花贾,皆于此培养花木,四时不绝,而春时芍药,尤甲天下。”《清一统志》说:“丰台在宛平县西南草桥南为京师种花之所。芍药之盛,连畦接畛,弥野绚烂。”

  说到老北京的赏花胜地,当首推被誉为“花乡”的丰台。丰台花木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兴于金元,盛于明清,已有800多年历史。这里不仅是旧时人们郊游赏花的好去处,还是京城花木供应地。古语“泉甘土沃,养花最宜”便道出今天的主角—丰台“花乡” 。

  透过千年历史

  探寻丰台因何得名

  说到“花乡”要先说丰台。丰台是北京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名之一。有关“丰台”这一名称的由来,历史上争论已久,清代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中列举了如下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一,“丰台”是对金代中都城南面的正门“丰宜门”外拜郊台遗址的简称,“丰台”之名即取自丰宜门之“丰”,拜郊台之“台”。其二,今天的右安门外草桥一带有金朝的别墅群,名“远风台”,史料上有“今之丰台疑即远风台之遗址”的记载。明时此处已出现村落,名曰“风台村”,清时称“丰台镇”。其三,元代的园亭多在此地,“丰”是说养花的花房繁多的意思,“台”则是指花乡中许多亭台的遗迹。

  从史料记载上看,“丰台”这一地名的出现,应上溯至金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早年间北京城的花卉大多来自丰台,当地农民多以种植花木为生,尤其是黄土岗、草桥一带,不但种植花木品种多,而且四季有花,故有“花乡”之美称。

  历史悠久的丰台

  有花乡也有花香

  古时说到丰台赏花,可谓是受到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官员文人的喜爱,甚至贵为天子的乾隆帝也多次前往观赏,留下了两篇丰台赏花诗。说到丰台种植花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金代,金章宗那时居住在金朝的中都。

  清代文人李汝珍有诗云:“丰宜门外丰台路,花担平明尽入城。”意思是金代时,在黎明时分,花农们已挑着鲜花进入中都城内。元灭金以后,改中都为大都,重建都城,此后,元朝的一些士大夫和文人便在今天的丰台一带修建别墅花园,会友设宴郊游,由此推动了当地花木业的发展。再到了明代,当地花木业更加兴盛。据《春明梦余录》记载:“今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接连丰台,为京师养花之所。”可见,明代这里已成为京城花木的主要产地。

  丰台不但种植花卉的历史悠久,且所产花卉品种繁多,各种名贵花卉应有尽有。孟春之季有梅、山茶、水仙、探春。仲春之季有桃李、海棠、丁香;季春之时有牡丹、芍药、攀枝。入夏则除石榴花外皆为草花。古称“燕地苦寒,江南群芳不易得”。但花乡人不断提高技艺,靠温室暖房培育花卉,实现了“南花北养”,花木四时不绝。

  芍药种植甲天下

  史上诸多文献记载

  芍药原产我国,在秦岭、大别山、京西百花山等地均有野生品种,我国栽培芍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扬州栽培最盛,而京畿西南的丰台在明代就是著名芍药种植地。

  有力的佐证是一生流连风景又喜吟诗作赋的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丰台仍是旧名呼,接畛连畦种植俱。点缀韶光宁可少?偷移天巧得曾无?幻开顷刻欺殷七,下策火攻学阿奴。日下南门精数典,谓当花事祝蕃庑。”由上述出自《日下旧闻考》文献可以得知,丰台草桥一带,不仅养花历史悠久,养花技术高超,而且花的品种很多,尤其以芍药最为有名。

  为什么丰台草桥一带能够种植芍药呢?从《春明梦余录》的记载可以知道,这里有充沛的水源,有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气候条件又能满足芍药耐寒喜阳、忌湿畏热的要求。

  当然,除了名甲天下的芍药以外,花乡的牡丹、海棠、菊花等花卉培植也非常出名。《北京黄土岗花卉栽培》显示,这里的花卉有 339 种,在植物分类学上隶属91个种 220个属。从花卉栽培技术和特点上区分可以有温室花卉、露地草花、花木三大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共同的气候特征下,不同村落在土壤、水分方面的细微差别,往往影响到具体花卉的种植。经过历代花农的摸索,各个村子都有自己擅长栽培的花卉种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某种花卉的集中分布区。比如,郭公庄、户盆窑、黄土岗一带,在沙质土壤上培养的芍药最著名。民国时期郭公庄种植的芍药多达上百亩,栽培品种繁多,有酒白、杨妃、南红、小叶杨、金镫子、粉妆楼等,其中“郭公庄红”等名贵品种赢得了“丰台芍药甲天下”的美誉。

  《丰台史话》称“丰台芍药最盛者郭公庄。茎粗而高大,花朵极妍,以香味浓郁见长,春时将花剪下,作切花供应全城,售于市上,清时曾进奉宫中”。现在北京中山公园仍繁育有“郭公庄芍药”的品种。

  作为一种花儿,芍药可谓是有背景、有颜值、有价值、有故事、有个性,世人赞誉“京师花木之盛,惟丰台芍药甲于天下”。清代《日下旧闻考》载:“丰台为近郊养花之所……培养花木,四时不绝,而春时芍药尤甲于天下。”民国时期的《北京花事特刊》对丰台的芍药记为:“每岁花开,繁秀如画。都人士女,往往游观,而一般文人雅士,无多咏花之作。”明清之时,丰台的草桥十八村,村村都种芍药,而京城花市所售之时令花卉,多来自丰台,其中又以郭公庄最富盛名。

  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郭公庄原为一郭姓宦官(太监)的庄园,故以郭公庄为村名。据传,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后便为所欲为,耽于享乐、沉湎酒色,还强迫明朝官员交出银两,许多人不堪迫害,四处而逃。其中有姓郭太监,不忍被大顺军搜刮,便带着多年积蓄的银两逃到广安门外西南的一座寺庙里。没多久,大顺军败走京城。郭姓太监仍不敢再回到宫里,于是拿出所存银两在京西建起几间平房,以为养老。后来又将宫中的名贵芍药移植于此,多年后芍药栽植达百亩,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远近驰名。

  花乡花神庙

  从古至今都是风水宝地

  说起北京名头最大的花神庙,当属丰台区花乡的西花神庙和东花神庙。花神,顾名思义为花之神,自古以来人们皆有爱花之心,选择的花神多是由爱转敬,而丰台从元代开始,就成了北京最大的花卉种植园区。《析津志》说:“京师丰台芍药连畦接畛,荷担市者日万余。”这说明北京在元代时花卉生产的商业供求十分兴旺。于是以种植花卉为生的花农们每年都期望鲜花产销双丰收,故在明代,花乡一带的花农们集资先后建成东、西两座花神庙,以祈求花神庇护,相信只有虔诚供奉花神,才能使花卉生产和收入越来越好。

  相传北方农历三月廿九、南方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民间又叫“花神生日”“花朝节”。每逢节日,花农都来这里祈求花木丰收,销路旺盛,北方花农会在花神庙搭台唱戏。人们用红、绿色绸布条挂在各种花卉枝上以向百花祝贺生日,地方官员要到郊外去向农家赐酒,劝以农桑,告以勤劳,此风俗曾延续数百年不改。曹雪芹也把姑苏佳人林黛玉的生日安排在二月十二,让她与花神同诞,也印证了这里的香火盛极一时。

  可惜在光绪二十六年东花神庙被英法联军烧毁。岁月的流逝,花神庙在时间的流转中消失怠尽,只留下淡淡的一抹香气。

  花卉产业

  在丰台占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丰台花乡的花卉种植业走上了集体化生产的道路。1951年出现了以养花为主的互助组,1954年草桥村14户花农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鲜花生产合作社。1958年,黄土岗人民公社将全公社的花队合并为园艺大队,使草桥、黄土岗、樊家村、郑王坟一带的花卉连成一片。

  改革开放后,花乡的花卉生产在经营方式、种植面积、技术创新等方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2005年,花乡草桥村投资1.5亿元建成占地面积 41.8公顷、集天下奇花异草于一身的“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该园由15个室外花园广场和总面积3万平方米的七大温室组成。花园广场中既有体现民族特色的百花广场、水花园、牡丹园,又有颇具异国风情的凡尔赛园、俄罗斯园、荷兰园。花卉大观园的建成,带动了“盛世艺园”“南国水乡”和“花港渔家”三座大型生态餐厅的产业发展,增强了花乡花卉产业的品牌效应,在丰台区经济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不仅6000余束奥运会颁奖花束“红红火火”来自花乡,而且北京的机场、道路、赛场、饭店等地的花卉景观布置,也有70%出自花乡人民之手。

  2019年5月1日,在延庆区举办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举行了牡丹芍药国际竞赛颁奖典礼,全世界共有 2753件作品参赛,丰台区喜获二金奖二铜奖,其中花乡李淑贤选送的百年牡丹获得金奖,白盆窑花卉中心选送的切花芍药获得一金奖二铜奖。勤劳智慧的花乡人民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丰台芍药甲天下”的不朽美名。

  ■ 曲栏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丰台史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城治
   第06版:健康
   第07版:宛平史话
   第08版:安全
灵气
从种花田到建花城 丰台花乡发展折射首都功能优化提升
丰台报宛平史话07灵气 2023-06-02 2 2023年06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