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两会期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抓好接诉即办改革,扎实推进“每月一题”,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在较早前的丰台区两会上,区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巩固治理类街镇整治提升成果。接诉即办工作的初衷就是让百姓有获得感,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宛平街道卢沟桥南里17-19楼。
本报讯(记者 原梓峰)“小时候过年最盼着啥?当属穿新衣。临近过年,我们自己的活动中心‘穿了新衣’,你说我们能不开心吗?”宛平街道居民高彦芬阿姨在看了党群活动中心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十几天前这里还是百姓口中的“破平房”,也是接诉即办投诉热线中被点名较多的地方。
交钥匙、跳起舞、贴窗花,居民活动有新“家”
1月31日下午3点钟,记者来到宛平街道卢沟桥南里17-19楼,崭新的党群活动室坐落在院落的北侧,窗户上贴着红底的福字,年味儿十足。
随着新疆舞曲的响起,8位身着红衣的居民舞动起来,共同庆祝党群活动室的投入使用。舞蹈结束后,大家在窗户上贴上了象征春节气息的福字,卢沟桥南里17-19楼党员代表向宛平街道城南社区治理书记唐泰赠送了一面写有“心中有群众 为民办实事”的锦旗。
十几天前,这里还是百姓口中的“破平房”,记者从资料照片看到,原来的房子外堆放着破旧自行车和一些杂物,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我们这个院子里有两栋楼,住的都是首钢职工,党员加起来有50多名,平时院子里有杂物,党员带头自己就捡起来了。唯独这个房子显得有些不合群。”城南社区第八党支部书记孙贵平告诉记者。
为了这个新“家”,唐泰没少下功夫。1月5日到社区报到的唐泰还不了解社区情况,通过半个月的了解情况,1月17日,唐泰召开了党员代表大会,居民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平房的使用问题。
城管干部出身的唐泰心里默默记下了诉求,并答应居民会全力协调。“虽然当时唐书记答应了我们,但是我们心里也有些怀疑,必定历史遗留了十几年的房子,这刚来的社区书记能推动吗?”孙贵平说。
1月27日,短短十天时间,新房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居民闫希明乐着说:“我今天才见到社区书记本人,这事办得地道,我还没见到人呢,事办完了,我就看着这房子一天一个样子,几天就好了。我是军转干部,就喜欢这样的社区书记,做事干净利索、能干事、能替百姓着想。”
告别“走路半小时开党支部会”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宛平街道卢沟桥南里17-19楼有住户144户,党员50余名,最大的党员年龄是一对超过90岁的夫妇。这两个党支部每个月有个特殊的日子,叫“学十八”,每个月18日都要组织党员以不同形式开展党课学习活动。
活动很精彩,但路途很“坎坷”,“我们这个小区的位置是社区里最北边的,平时开个党员会都要到社区,走到社区要半个多小时,出门口就是城市路,前些年还出现过交通事故,冬天到了就更难受了,但是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坚持”。城南社区第四党支部书记王春娣告诉记者。
“日常的党员活动也是‘居无定所’,夏天的时候,我们搬个板凳就在院子里学习,后来冬天了就到地下室开展,但是阴冷的感觉太难受了。”王春娣说。
院内的房子一直都是闲置状态,居民都希望以此作为活动中心,填补社区活动功能空缺,为此居民与物业协商多次,都因产权问题而无果,也有居民拨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馈该问题。
如今,随着党群活动室的建成,“走路半小时开党支部会”的经历也成为了历史。
把资金用足、用好,让居民踏实、满意
办法总比困难多,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找到解决之道。唐泰梳理了居民需求和房产的历史问题,最终和物业达成了一致,将“破平房”翻新后供居民使用,街道出钱装修,党支部负责日常活动开展。
唐泰向街道领导汇报后,立即启用了“接诉即办”专项款项,用于房屋修建。“重新装修这个房子大概用了3万元,都是从‘接诉即办’的专项款项中支出的。去年,通过一年的努力,宛平街道获得了全区奖励的90万元‘接诉即办’专项款。”宛平街道副主任李建峰介绍。
记者了解到,2023年,宛平街道接诉即办成绩1次进入全市排名前50名,4次进入全市排名前100名,也因此获得了定向资金。为快速办好居民身边的问题,“小散集愁”问题快速办理,启用接诉即办奖励资金,统筹党建服务群众经费,年内共支出43个项目,涉及诉求169件,全部项目使用资金92万余元。如:晓月苑二里、三里电改后的绿地恢复,还有居民诉求较为集中的晾衣杆、休闲座椅、平房区消防设施、路面、管道、监控等设施的增设和维修,均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记者也从《宛平街道接诉即办奖惩办法(试行)》了解到,《办法》规定了对排名靠后的部室、中心、执法队和社区村通过大会检讨、约谈、调整优秀指标等形式进行惩戒,同时对月排名靠前的社区村颁发流动红旗,对半年、全年排名靠前的社区设置奖金激励,运行期间多个社区通过奖励资金进行未诉先办,进一步降低了诉求量,提升了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