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熊永红)“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血管有钙化”,在心内科介入医生中曾经流行过这么一句话。这是因为血管内钙化像石头一样坚硬,常规支架植入无法达到良好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高,一直是介入治疗的难点和痛点。6月2日,北京丰台医院心内二科利用冲击波球囊碎石术,巧破钙化”硬石头”这项难题,为一例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患者解除病痛。
患者孟老太太今年72岁,患冠心病多年,数年前北京丰台医院为其右冠植入一枚支架,近期反复发作心绞痛来院就诊。
既往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弥漫狭窄伴重度钙化,曾建议患者外科搭桥,但患者害怕外科手术,一直药物保守治疗。此次,再度频繁发作心绞痛,情况可能更加糟糕。血管钙化是指钙盐在冠状动脉管壁或粥样硬化斑块内沉积,在治疗上,传统介入器械通过难度较大,容易引发导丝断裂、支架脱落,导致支架膨胀不良、支架内血栓、支架再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遇到弥漫钙化病变常常让介入医师感到棘手,冠脉旋磨技术的应用、切割球囊的诞生都是解决弥漫钙化病变的有力武器,但不仅延长手术时间,同时也容易引起冠脉穿孔、无复流等,手术风险极高。
5月30日,北京丰台医院心内二科介入团队经过术前充分评估,为孟老太太再次行冠脉造影并完善了IVUS检查,结果提示:右冠脉支架通畅,左冠脉前降支近段弥漫性纤维钙化斑块形成,局部呈环形钙化,最小管腔面积仅2.4mm2,比之前情况更严重。
丰台医院心内二科主任带领冠脉介入团队经过对患者冠脉情况的充分评估讨论,最终决定使用冠脉冲击球囊导管对患者进行治疗。“冠脉冲击波导管就位,工作压力4atm,释放脉冲!”随着术者的指令,困扰孟老太太的病痛迎刃而解。在对病变血管经过6个周期的冠脉冲击波治疗后,复查IVUS显示病变预处理充分,钙化环断裂,随后在左冠脉病变处植入两枚支架,经IVUS再次评估支架贴壁良好,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展开良好,效果非常好。
术后,患者没有任何不适,自己步行返回病房。至此,丰台医院又解决了一个难题,团队的每一名医护人员都感到无比欣慰。
延伸阅读
冠脉血管内冲击波治疗系统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或称血管内碎石术(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IVL),源自泌尿系结石治疗的碎石原理,结合球囊成形技术的创新发展,诞生了冲击波球囊,它利用声压冲击波的方式处理血管内钙化,通过球囊扩张,使脉冲能量能够向病变处360°全周向、间歇性地输出发散式、低强度冲击波能量,碎裂血管内钙化病变,改善血管顺应性,以便后续的支架植入和释放,对环状钙化、偏心钙化等有独特的治疗效果,成为一项治疗钙化病变的新技术。冠脉钙化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非常棘手的病变,也是介入医生面对的最具挑战的疾病之一。血管内冲击波技术的出现,为广大术者拓宽了复杂、严重钙化病变诊治的新思路,是目前唯一有效处理深层钙化的治疗技术。
该项技术于2018年在欧洲上市,2023年10月,首家国产创新技术冠状动脉血管内冲击波治疗系统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通过向其冲击波导管提供脉冲式驱动电能,使其能够向外360°全周向、间歇性地输出发散式、低强度冲击波能量,进而对钙化斑块产生压裂作用,改善血管顺应性,并为后续治疗做好准备,同时不会对管腔内膜和正常血管组织造成损伤,实现了冠脉钙化病变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兼顾,和其它方法相比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成为解决冠脉钙化的又一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