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庆祝“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100周年
百年回望 初心永恒
大瓦窑村党史馆门上,挂着写有“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牌匾。
工作人员讲解大瓦窑村域发展情况。
卢沟桥街道俯瞰图。
李桂华
卢沟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不断深化服务,保障老年朋友幸福过晚年。
在小区花坛旁浇花的小朋友。
大瓦窑村党史馆外景。
位于卢沟桥街道的欢乐水魔方水上乐园项目多、面积大,是夏日玩水好去处。 供图/卢沟桥街道

  编者按

  1924年,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大瓦窑村诞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瓦窑村党支部的建立,不仅见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北京农村的传播,更推动了北京农村革命事业的发展。值此“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10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6月28日,卢沟桥街道举办“百年回望 初心永恒”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助推辖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相约红色卢沟 共享战略机遇

  本报讯(通讯员 郭晓宁)卢沟桥街道位于丰台区中北部,辖区面积13.07平方公里,下辖14个社区、6个行政村和4个筹备组,常住人口约10.25万人,其中6个村约占辖区总面积的60%,是丰台区管辖行政村最多的街道。

  红色 卢沟桥街道的精神气质

  卢沟桥街道的名称来源于卢沟桥。“卢沟桥”三个字,凝聚着民族精神的魂,汇聚着爱国主义的根。这里是邓中夏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最早传播革命火种的地方之一,诞生了京郊第一个农村党员张永祥,更建立了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支部,揭开了首都农村地区党的革命事业序幕,成为北京红色农村党建的历史原点。辖区内现有“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史馆、小屯村新四军林、赵登禹将军墓等红色遗产,成为“红色卢沟”的历史印记。

  交通 卢沟桥街道的活力纽带

  在首都发展格局中,卢沟桥街道既属“一主”,位于主城区丰台、海淀、石景山三区交界处;又处“一轴”,位于长安街延长线辐射范围内,是体现进京景观形象的西部门户节点,也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辖区路网密集,北至莲石路、四环、五环等城市快速路,南邻京港澳高速“大动脉”,背靠地铁14号线,11号线正在施工,30号线规划在册,形成“三横两纵”城市道路体系,丰台站、北京西站、六里桥客运站、丽泽商务区等交通枢纽均位于十五分钟交通圈内,交通十分便捷。

  绿色 卢沟桥街道的发展底色

  卢沟桥街道位于一道绿化隔离带上,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发展都市休闲文旅产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辖区现有休闲娱乐公园8家,森林总面积4100余亩,形成“两廊、一环、三核、多带”的绿色空间结构,为高品质建设城市公园打下深厚根基。其中小屯天元公园、欢乐水魔方,郭庄子农趣乐园,深受百姓喜爱,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服务 卢沟桥街道的行动指南

  卢沟桥街道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质量,一是均衡基础教育设施配套。辖区现有幼儿园及中小学等各类办学机构16家,2—3岁幼儿托位120个,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入园需求。二是打造系统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辖区有医疗机构8家,第一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建设,第二卫生服务中心预计7月投入使用,全力保障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三是建立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街道拥有养老服务机构10家,包括中高端养老机构5家,养老服务驿站5家,养老床位数1833张,养老服务资源位于全区前列。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服务“零距离”走访“常态化”;挖掘链长单位、发展伙伴,统筹商会、工商联、私个协等资源优化街道企业服务平台,全力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潜力 卢沟桥街道的未来引擎

  卢沟桥街道资源禀赋多样,发展潜力巨大。存量载体方面,辖区成规模整体运营商业载体有京辰瑞达大厦、中建交通办公楼、京荟广场、国元通商务大厦和创意大厦。增量载体方面,辖区现有小瓦窑产业园、大井产业园、大瓦窑村36、45号地块产业、张仪村集租房项目和郭庄子、小屯村集租房项目6个在建集体产业项目,总建筑规模约为66.89万平方米,是丰台区乃至全市四环沿线少有的大规模集中连片空间。项目建成后将为河东地区西北部提供丰富的商业业态和高品质的宜居空间,成为卢沟桥街道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此外,北重、二通厂等重点企业,也将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卢沟桥街道成为更大区域城市产业功能结构优化的枢纽空间。

  卢沟桥街道作为新建街道,正处在关键的战略机遇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街道党工委将以开拓创新的勇气、锲而不舍的干劲、真抓实干的作风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谱写蓬勃发展新未来,为丰台区新质发展创造新的卢沟业绩。

  党建引领 以红色精神助力善治卢街

  卢沟桥街道传承红色底蕴,依托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100周年,与中国农业大学深化“百年红色联结”,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街校共建”合作,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化党建引领,推进接诉即办改革,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落实“4+4+5”工作要求,集中力量破解高频共性难题,探索具有卢街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聚焦治理难题,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强化队伍能力建设,推动精细化管理模式,促进社区资源共享,以“善治卢街”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绿色赋能 让花园城市赋能宜居卢街

  卢沟桥街道将充分发挥辖区绿地资源优势,以规划为指引,构建“两廊、一环、三核、多带”的绿色空间结构,通过绿色廊道打造花园城市。立足辖区中高端住宅区集聚优势,打造中高端消费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社区”和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强化区域生态空布局,发展林下经济,植入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研学等复合功能,打造都市休闲文旅产业,让“网红”变“常红”。将优质的养老服务、托育教育资源与绿色资源相融合,打造区级试点养老服务中心和优质托育集群,培育多元化康养、托育业态,彰显卢沟桥街道“青山绿水”优质资源的独特生态魅力。

  倍增追赶 以产业焕新打造繁荣卢街

  卢沟桥街道坚持高位统筹,构建“南部地铁商务生态圈—北部新质创新领域”的综合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加速。在南部,依托交通网络与生态环境,强化轨道交通商务生态建设,加快绿道步道联通,强化通行效率保障,促成大瓦窑产业园、大井产业园及京辰瑞达“串珠成链”,编织南部的产业集聚网。在北部,利用工业遗迹与新兴产业园双重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北重、二通厂等企业与小瓦窑产业园的合作,积极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和低空经济探索,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与动能。同时围绕中建交通等领航企业,完善配套措施,拓展智能建造从投资、设计至运营、服务的全链条服务,塑造北部创新高地。利用集体经济产业优势,打造高端商务、精品商业项目,满足核心区近万人的生活、居住、消费需求,将街道建设成为丰台区河东地区西北部的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和承载丰台区生态融合发展带的重要生态功能节点。

  产城融合 以城市更新激发活力卢街

  卢沟桥街道持续做好城市更新,把握辖区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期,集中力量推进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健全“街道管村”工作机制,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借助张仪村东路棚改及五里店京周路棚改等项目的有序推进,深度谋划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城市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织密便民服务网络,扎实推进“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建设,强化现有生活圈提质,不断提升辖区服务保障能力,打造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业。推进卢沟桥街道商圈整体发展,整合企业商户开展促消费活动,提升康养、汽车、餐饮、文旅市场消费活力,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通过城市更新、产业焕新、治理革新,打造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高品质典范城区。

  在首都实施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筑高地、上水平”的历史阶段,在丰台区“倍增追赶、合作发展”的战略发展格局下,卢沟桥街道将锐意进取、奋勇前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回首来时路 砥砺奋前行

  卢沟桥街道筹备“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史馆纪实

  本报讯(通讯员 郭晓宁)在永定河东岸的卢沟桥街道,有个大瓦窑村。一百年前,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里诞生。党支部的建立,犹如点点星火,照亮了首都农村大地的革命征程,掀开了党在京畿农村播撒革命火种的壮丽篇章。

  村史馆映射大历史

  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大瓦窑村的党史印记也映射着党的峥嵘变迁。1924年,张永祥成为京郊第一个农村党员,大瓦窑村党支部也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地处卢沟桥畔的大瓦窑村成为抗战最前线。1958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来到小屯公社视察,当时的大瓦窑就在小屯公社的管辖范围之内。这些事件,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程。

  “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史馆的建设,是挖掘村域党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次探索实践。为此,党史馆筹备组先后走访参观河北安平“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深入中国农业大学查阅资料档案、咨询中国人民大学党史专家、走访村民家中收集老物件、采访老党员挖掘党史故事、编撰《大瓦窑村口述史》,一点一滴地挖掘,让沉淀在大瓦窑村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逐渐生动起来。

  2017年7月1日,“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史馆正式开馆。2019年,党史馆进行升级改造。1000平方米的场馆,展示了京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发展和变迁。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团体320批次,12900余人次,在中央、市属、区属媒体平台报道69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多次报道关注。

  小基地发挥大作用

  卢沟桥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提升,通过党性教育、乡愁传承、文化引领,将大瓦窑村党史馆打造成为大瓦窑的亮丽名片、红色卢沟的重要窗口、丰台精神的重要阵地。

  首先,发挥教育作用,以红色文化锤炼党性。党史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作用,为党员干部“补钙壮骨”。围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探寻一段红色记忆、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手写一封初心书信、学唱一首红色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家乡)、聆听一段红色故事”,以革命精神激励党员群众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同时,大瓦窑村“旧貌换新颜”的发展变迁,也让党员干部亲身感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区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与勇气。

  其次,突出乡愁主题,以乡愁记忆凝聚人心。党史馆的筹建,得到了村域内老人的热烈欢迎,2018年开始,党史馆筹备组深入老党员、老同志家中,寻找党史故事。90岁高龄的张霖老人,得知党史馆的筹建计划后,非常激动,回忆了张永祥等地下党工作者和进步青年的历史,还捐献了很多老书籍、老物件,对筹建党史馆提供了很多帮助。对于这些老党员来说,党史馆的建设是一种“落叶归根,留住乡愁”的回归和寄托,留住的是大瓦窑的乡愁、历史和回忆。

  再次,强化文化引领,以丰富文化服务群众。党史馆积极发挥红色文化与乡愁文化的不同作用,以文育人。乡愁文化凸显村域特色,充分挖掘本村独具特色的图片、实物、资料、视频影像等资源,形象展示村域的瓦窑历史和瓦窑文化,让群众有更多的文化归属感。红色文化突出服务群众,通过设置红色文化专栏、讲述红色文化故事、共读红色读物、开展红色宣讲、宣传政策文件等活动,让村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

  校与村的红色往事

  在筹备建设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红色往事,也逐渐清晰。

  1921年,农大的前身,农专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在北京西郊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的启蒙宣传工作,大瓦窑村小学教员张永祥在看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小册子后,开始走进农专。这是大瓦窑村与农大红色之缘的开始。

  随后,农专在西郊农村办农民夜校,给农民带来了革命的希望。1924年下半年,经农大首任党支部书记乐天宇介绍,张永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当时北京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支部书记,至此,农大党组织的红色血脉,给大瓦窑村带来了第一次觉醒。

  在张永祥的带领下,大瓦窑村党支部快速发展壮大,很多村民积极入党,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上海“五卅惨案”后,张永祥带领西郊农民300多人参加北京的群众大会。作为农民代表的他,在天安门登台演说,声讨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这是北京地区农民阶级第一次有组织地参加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

  但在游行示威中,张永祥被反动者打伤。中共北京地委闻讯,派专人慰问张永祥和其他受伤农民。组织并将一面写有“为民前锋”的红旗奖励给大瓦窑村,时人都说字很像是李大钊写的。今天,在大瓦窑村党史馆里依旧可以看到这面红旗,“为民前锋”这四个字也见证了大瓦窑村作为西郊农民运动起点所肩负的责任重担。

  1926年,北京各界群众两万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卢沟桥一带各村1000多名农民也参与其中。不幸的是,张永祥在当局者的镇压惨案中失踪,从此再无音讯。

  张永祥虽逝,但革命的星星火种,早已在大瓦窑村这片土地上点燃。特别是大瓦窑村党支部的创建与发展,如一粒革命火种,迅速点燃了周边地区。从1924年大瓦窑村党支部率先成立,到抗战前,京西村庄乃至山区党支部已经遍地开花,农民被充分动员起来,并在后来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直至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

  1924年,大瓦窑村播下了北京市农村党支部的第一粒红色火种,百年回望,大瓦窑所在的卢沟桥街道,见证了党的初心与坚韧。从微光初现到光芒万丈,这抹不灭的星火不仅照亮了大瓦窑村的前行之路,更点燃了卢沟桥街道的蓬勃生机。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高举党建旗帜,在新时代扬帆启航。

  《北京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建立》作者李桂华教授专访

  李桂华:希望大瓦窑村传承红色基因 争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表率

  本报讯 2020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李桂华在《北京档案》期刊上发表《北京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建立》专题论文,介绍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建立、发展、影响及与中国农业大学的红色渊源,明确了大瓦窑村党支部的建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北京农村传播的历史见证,对推动北京农村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今年,正值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100周年,我们有幸对李桂华教授进行专访。

  ■记者: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为何诞生于丰台区大瓦窑村?

  李桂华:1921年初,邓中夏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组建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因北京农专学校当时的实验场位于五里店,与大瓦窑村相距不远,因此在1921年上半年,邓中夏将大瓦窑村在内的毗邻村庄定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社会主义研究小组的活动根据地,在附近进行革命宣传。许多人因此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大瓦窑村的小学教员张永祥就是他们的代表。他经常前往活动根据地参与活动,由此结识了农大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乐天宇,在他的带领下,张永祥开始投身农民运动。

  1924年下半年,在乐天宇的推荐和发展下,张永祥成为北京西郊第一位农村党员。因农运热潮不断掀起,北京附近各县城及农村纷纷加入其中,逐渐具备了建立党小组、党支部的条件。在农大党支部的帮助和张永祥的努力下,大瓦窑村顺利建成党支部,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张永祥任党支部书记。

  ■记者:大瓦窑村党支部建立以后,产生了哪些深远意义?

  李桂华:大瓦窑村党支部的创建与发展,对周边农村党支部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当地及周边农村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1925年至1926年,在农大党组织的带领下,以大瓦窑村党支部和公主坟党支部为代表的卢沟桥、丰台一带村庄经常举办讲演等活动,将农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十分活跃。

  大瓦窑村党支部不仅冲在农运斗争的最前方,作为斗争后方的作用也不可低估。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农村支部成为城市党员的落脚点。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大瓦窑村、大井村、黄土岗等村庄的党支部迅速发动农民行动起来,配合二十九军抗战。在战役中,不少人以身殉国,谱写壮烈不屈的战歌。

  ■记者:这次学院与街道进行校地合作外,后续学院与街道会有哪些合作项目?

  李桂华:今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启动了“‘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红色行”是其中一个活动项目,后续我准备制作“卢沟桥地区红色地图”,把大瓦窑村党支部作为“红色行”其中的一站,希望和街道合作探索周边红色资源,规划好旅游路线。同时,依托中国农业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为街道搭建共建平台,合作开展项目研究、联学联讲,共创特色党建及党史品牌,进一步扩大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影响力。近期,我院还将在街道挂牌成立“教授工作站”,为街道提供党建咨询、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等,共同打造提升社区治理品牌,形成卢街治理品牌矩阵。

  ■记者:站在成立100周年的时间节点,您对如今的大瓦窑村党总支有何寄语?

  李桂华:经过100年的发展变迁,如今的大瓦窑村党支部已经发展成为大瓦窑村党总支,但是当初党支部的优良传统一直传承至今。尤其是近年来,他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多成绩。站在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希望大瓦窑村党总支继续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争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和表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城治
   第06版:专版
   第08版:健康
百年回望 初心永恒
丰台报专版06百年回望 初心永恒 2024-06-28 2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