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暑假将至,假期不仅是孩子放松娱乐的好时期,也是孩子查漏补缺、提前预习的黄金时期。作为家长,不能阻止孩子“玩”,但也不能放任孩子“玩”,重要的是让孩子科学安排时间,制订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暑假计划。
计划制订易 执行难
不少家长发现:制订计划容易,执行起来却是难上加难。这是为什么?
● 缺少目标与结果的预设
“目标—计划—结果”是一条完整的行动链,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结果预设就无法评价目标的达成。所以,家长一定要和孩子明确一个暑期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也不要太大,要符合孩子的实际。例如:多浏览课外内容,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 内容过多过细,没有变通的余地
假期有限,当我们把所有内容安排进去,就发现计划制订得太大、太满、没有核心焦点,所以执行起来就不易见成效,没有成就感。假期里的临时状况很多,若没有变通的时间和空间,反而容易引起焦虑。
所以,制订计划的时候,没必要把时间安排得非常精确,要给孩子留有变通的余地。
● 忽略了任务的难度系数
在制订计划的时候,我们往往只预期了快乐,却忽视了这个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比方说,在一天的计划列表中,我们会将大模块时间设定为学科学习,语数英等科目联排。对比学校的课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计划对注意力和思维力的要求更高。假期中更需要劳逸结合、难易搭配的计划,否则身心状态就会疲惫,无法完成既定任务。
因材施教 尊重孩子
怎样让孩子的暑期计划更具可执行性?
根据孩子的优势和不足来制订暑假计划。在制订计划之前,要对孩子有个评估,看看哪些优势值得发扬,哪些成长目标希望在暑假达到。
跟老师交流,咨询老师的建议。对孩子学习方面的优缺点,我们可以通过与老师沟通进行深入了解。在制订计划之前,对于老师提的合理建议,可以考虑到孩子的暑假计划中去。
召开家庭会议,探讨暑假计划。在生活中,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所以在制订暑假计划时,可以一起讨论修正,父母的参与会让孩子得到更中肯准确的意见。
孩子自列心愿单。家庭会议和对孩子的评估结束后,家长应先让孩子自己列一个心愿单,把他想在暑假做的事一一写出来。
恰当沟通 换位思考
沟通是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距离的桥梁,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手段。沟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对与错的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启发孩子思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当然,计划的完成情况,也需要恰当地沟通。
错误示范:
“快点写,别磨蹭!”
这恐怕是家长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只要孩子开始做作业了,家长们就警觉起来,但凡发现孩子有一点分神,就会马上督促:“快点写,别磨蹭。”
正确示范:
其实,你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拿捏好分寸。如果你今天完成不了今天的作业,那明天你的学习计划会增加哦。”通过这样的引导,也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错误示范:
“作业写完了吗?”
一句“作业写完了吗”,相当于给孩子泼了盆凉水。“一天到晚只关心作业,到底作业是你们的孩子,还是我是?”于是,就会在孩子心里形成“爸爸妈妈更爱我成绩”的假象。感觉自己失去了父母之爱的孩子,就会变得叛逆、顶嘴、厌学等。
正确示范:
如果想询问孩子作业完成的进度,可以换一种问法,例如:“你今天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错误示范:
“就知道看电视(玩手机),赶紧去写作业!”
家长在说这句话时,孩子心里通常会有些反感:“不就是看会儿电视嘛,至于吗?”而且很多孩子认为,自己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不见,反而一休息就被家长唠叨。
正确示范:
其实,家长真没必要因为孩子看电视、玩手机就大发脾气,完全可以平静又严肃地告诉孩子:“你再不写作业的话有可能就写不完了,再玩10分钟就去写作业好不好?”
一般这种情况下,孩子觉得10分钟已经很满足了。而时间一到,他们就会自己主动离开电视机(手机),认真去写作业。
(丰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