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不完全统计,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淹溺事故为“头号杀手”。溺水可能发生在江河、水库,也可能发生在浴缸、泳池。哪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哪些地方是高风险地点?家长孩子都要了解。
溺水高危场景
•低龄儿童在家中蓄水容器里溺水
对于5岁以下的低龄儿童,家中的蓄水容器,如浴盆、水桶、洗衣机等可能蓄水的容器,都是“深水区”,可能导致儿童溺水。
•儿童玩耍时掉入工地积水坑或小区景观池
5岁以上的儿童溺水的高发场所主要为户外水域,工地内临时形成的深水洼以及小区人造景观池等场所可能发生儿童溺水事件。此外,小区人造景观池还存在触电等安全隐患。
•孩子三五成群 结伴在野外玩水
孩子与同学结伴去江、河、水塘等开放性水域玩水时,有可能会迫于同伴压力而冒险,继而发生意外。野外水域还存在岸边湿滑、淤泥松软难挣脱、水草易缠身、人烟稀少难以获救等危险。
•儿童在泳池游泳时抽筋或在水中打闹
公共泳池和水上乐园等场所,可能存在人多拥挤、管理不善等问题,如游泳时抽筋或多人在水中嬉笑打闹,可能导致孩子呛水进而惊慌失措发生溺水。
•儿童戴着游泳圈在深水池中玩水
塑料充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等不是专业的漂浮装备,只是一种帮助孩子暂时浮在水面的辅助工具。当水流发生变化时,充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等在水的推动下突然翻过孩子的头,或是孩子没有抓稳,就可能引发溺水事件。
•儿童在浅水区时家长疏于看护
即使身处泳池浅水区或浅水海滩,孩子也可能因为滑倒、抽筋、水流湍急等原因发生溺水,在海滩上还有可能被卷入深水区,家长要时刻对孩子进行看护,不能分心聊天或玩手机。
•儿童盲目下水施救溺水者
溺水者出于求生的本能可能会死死抓住任何东西。因缺乏救援经验,热心群众贸然下水救援反被拖入水中的惨剧时有发生,儿童力量、经验不足,救人时更易发生意外。
防范儿童溺水
•家长应做到
时刻有效看护,做到专心、不间断和近距离。
绝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里,或待在开放性水源边。
应带儿童去有专职救生员的游泳场馆。
在儿童乘船、戏水时,应给儿童使用合格的游泳圈、救生衣、漂浮板等。
•孩子应做到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玩水或游泳。
对不熟悉和有危险的水域不要主动靠近。
如遇落水者,可以就近寻找救援或拨打电话报警,若情况紧急,一定要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长杆、漂浮物等工具实施救援。
在水中遇到突发情况,该如何应对?
抽筋:腿抽筋时,抓住附近的漂浮物,如果不能游就潜到水下,把脚掰直并往外踹,直到缓解。手指抽筋时,握拳反复抓握,然后用力张开,直到不再抽筋,可以仰面漂在水上。
呛水:尽量踩水,将头部露出水面,就能减少再度被水呛到。可以有规律地踩水一段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
遇到漩涡:尽量让自己身体平躺在水面上,然后用最为常用的游泳方式顺着漩涡的方向快速游出去。
被水草等缠住:不要拼命挣扎,避免让水草缠得更紧,若附近有人应尽早求助。可以抓住附近漂浮物,如没有漂浮物,最有效的办法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解开水草。
(应急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