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简称南森公园,位于南苑皇家园林北部,南中轴线上,已基本建成,原规划南森公园北起南四环,南至南苑镇,东至德贤路,西至京开路,占地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公园建设占地16000亩。南森公园将恢复南囿秋风景观,建设生态轴、文化轴、发展轴。
南森公园基本建成对外开放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简称南森公园,位于南苑皇家园林北部,南中轴线上,已基本建成,2021年10月1日开始对外开放。原规划南森公园北起南四环,南至南苑镇,东至德贤路,西至京开路,占地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公园建设占地16000亩。现在南北基本达标,东边建到南苑路,西边建到槐房路,后续工程预计2035年完成。南森公园将恢复南囿秋风景观,建设生态轴、文化轴、发展轴。
南森公园其地为明清皇家园林北部地域,包括一亩泉、小龙河、苇塘泡子(大泡子)、卡伦圈(湖)、南苑西垣遗迹、新衙门行宫旧址、槐房村真武庙等古迹。按照规划,南苑公园、和义公园、槐新公园、槐树公园、新发地海子公园等都扩充到南森公园中。
2019年开始建设南森公园,三年基本建成,原有绿地面积7000亩,新增绿化面积2700亩,达到9700亩,初步恢复南囿秋风景观。南森公园观景台于2024年5月开放,观景台建在占地200亩、高达39米的土山上。观景台高度20米,建筑面积1044.7平方米,总高度59米,是南苑地区的制高点,是城市新地标。站在观景台上,举目四望,南中轴、西山尽收眼底。
京苑轻便铁路
南苑在清末开始成为驻军重地。清末神机营驻扎南苑,驻军14000人。1904年,袁世凯利用清政府设立练兵处的机会,将原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改为北洋陆军第六镇进驻南苑,修筑驻军营房,在南苑镇由西往东共建7座营房。1910年清政府拨款在南苑建中国第一个飞机场,随后在南苑建飞机修理厂、南苑航校。随着驻军增多,机场北部增设了邮局、电话局,驻军人员生活需要的日用百货、饭馆、理发、洗浴、修理及蔬菜供应等商铺应运而生,逐渐形成集镇,初名营市街、万字地,最后确定南苑镇。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了适应南苑驻军的需要,修筑了京苑(永定门至南苑)轻便铁路,此铁路归军队管理。京苑铁路为窄轨铁道,轨距1米,比普通火车小些,因此称京苑轻便铁路,老百姓俗称小火车,设有永定门、大红门、营市街等站。此铁路起自永定门站(今北京南站)至南苑万字地,全长8公里,1906年2月开工,1907年2月通车,共用白银10万两。永定门站为军用,其他站办理客运业务。此线曾有4台机车,28辆客车,2辆花车,10辆货车。
1941年9月京苑轻便铁路改建为标准轨距,北与永定门站接轨,南延至南苑军用机场,正线终点向东延长至1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了永定门粮库、大红门油厂,均与此铁路联线,修了专用铁路。1958年东南环线通车时被切断,分为永定门至大红门联络线和大红门至南苑支线两段,1981年修建北京市南三环路切断永定门段。京苑小火车由1907年至1941年运营约35年,方便军人、市民乘坐,对城市交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苑小火车老轨道是从观景台东侧穿过,南森公园小火车是从观景台西侧通过。南森公园利用原来京苑轻便火车铁轨铺铁轨,设有小火车站,并定制数辆小客车运营,游客购票可乘坐小火车游览。
大泡子和卡伦圈
南森公园共有四个湖泊,分别为大泡子、卡伦圈、土桥池塘和任庄子池塘。大泡子清代曾名苇塘泡子,位于南苑镇西北部,面积有一平方公里。大泡子为永定河故道冲积形成的湖泊,大泡子水源为地下泉水和雨水,小龙河从大泡子北侧向东流过,大泡子东南岸有一辖口与小龙河连通,大泡子满后流入小龙河,直至20世纪60年代仍湖面宽广,椭圆形,有三分之一水面长芦苇,有鱼虾,有野鸭、长脖老等(鹳)、苇柞子等水鸟栖息。
大泡子现位于南森公园观景台南侧。槐房村孟海林介绍了大泡子禽鸟情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泡子水面宽,周边都是芦苇和蒲草,大泡子鸟特别多,成群飞翔。有野鸭子、野鸡、鹭鸶等,这些鸟在芦苇、蒲草的半截处搭窝下蛋,大泡子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我们常到大泡子去玩,捡鸟蛋,在大泡子转一圈能捡半筐头鸟蛋。”
卡伦圈,位于南苑西北部,今李庄子村北。卡伦为满语,即哨所,在关隘地方,设官兵瞭望,称为卡伦。《大百科全书》解释:卡伦,清代的哨所。亦作喀伦、卡路、喀龙,为台或站的满语音译。由于任务、作用、设置地点和条件不同,有多种形式。皇帝专用猎场的围场卡伦,专门负责围场警卫。在清代《南苑全图》上标为“渴龙圈”,当地农民对卡伦圈俗称蛤蝲圈。原有水域面积几百亩,沼泽地,1958年当地农民起高垫洼,平整地改成农田。其旧址位于今槐新公园东北部。
一亩泉和小龙河
一亩泉是小龙河的发源地,据《北平史表长编》记载:“一亩泉发源南苑西北隅,大亩许,虽旱不竭。”旧址位于今槐新公园东南部。“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加疏浚,并添设闸座,以资蓄泄。”一亩泉石制闸座前几年尚在,位于槐房村西北,当地群众俗称土桥,修马西路时拆除。
在一亩泉南边建有龙王庙。南苑公社在1958年兴修水利中,对一亩泉(称一号水库)进行了挖掘和利用,在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一亩泉扩充为约20亩面积的湖泊。一亩泉于20世纪80年代干涸。
2009年4月笔者采访了槐房村任宗新(1948年生)。他说他家老房坐落于新宫北一亩泉东北岸,门前为一亩泉。一亩泉的泉源有小牛那么大,咕嘟咕嘟地冒水,泉水汇成湖,成为小龙河的源头。他曾祖父任宝徵在清朝国子监任巡导职,约在清末于一亩泉东北岸盖了两处四合院。西院有南房、北房各五间,东房、西房各两间,都是扁砖到顶的房子,门口有一棵直径1.5米的大柳树。南房有门道,门上方有砖雕的“一亩泉”三个楷书大字,字有70~80厘米见方,落款是他爷爷的名字“任菊生”。东房山头上有砖雕的“东海”两个大字,西房山头上有砖雕的“西山”两个大字。“一亩泉”三个大字后遭损毁。任家人口众多,清朝末年迁到土桥东边小龙河北居住,为任家庄园,形成村落,先后名任家庄、任庄子、土桥村。南苑街道办事处原副处级干部、新宫村人穆富元对笔者介绍:“1966年我上小学时,常去村北一亩泉玩,我姑奶奶在一亩泉南边住。一亩泉边上有几间砖房,墙上雕刻着‘一亩泉’三个大字,字有二尺见方大,有题款,记不清了。”
2001年笔者采访了槐房村孟海林,他介绍说:“1958年冬挖一号水库(即一亩泉),挖到泉眼时,挖出成堆黑鱼、鲇鱼,有几千斤,有些人把鱼拿回家吃。”
小龙河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槐房再生水厂占地700亩,日处理能力60万吨,是南森公园的供水地。现在小龙河的发源地为槐房再生水厂,水出厂后向东流,经槐房村北,穿过槐房路,进入南森公园,与大泡子汇合再向东流,经三营门出南森,过东高地,汇入凉水河。
槐房村真武庙
槐房村真武庙坐落在槐房村东头,20世纪90年代称槐房东里41号院,在清代南苑地图上有真武庙的标志,约建于清朝后期。
今槐房东头尚有真武庙遗址,群众俗称东庙,真武庙自民国时期曾一直为槐房小学校使用,20世纪70年代后改为居民住房。20世纪90年代笔者曾探访真武庙旧址,经改建的大殿、耳房尚存,大殿山墙磨砖对缝,房顶是起脊的,大殿内山墙顶部尚存有原庙的壁画。真武庙院内有3棵古槐、1棵古柏,枝繁叶茂。真武庙古槐称奇,此古槐,胸径110厘米,树高近20米,冠幅15×15米,树龄350年左右,树已空心,树体有纵向裂缝,树干用三道铁条加固,有干枝,生长仍较好,为丰台区境内最大的古槐,在《北京郊区古树名木志》《北京百科全书丰台卷》等书上有记载。
黄亭子傅子范墓
北京原有10多处皇亭子,都有皇帝御制碑亭,碑亭用黄色琉璃瓦覆盖,而称皇亭子,由于年代久远,碑亭已无存,新中国成立后碑亭之地称为黄亭子,现在北京留下几处黄亭子地名。在大红门立交西南500米处有一黄亭子地名,原343路公共汽车设有黄亭子车站。黄亭子是清末民初光禄大夫傅子范之神道碑亭。这座碑亭建于民国八年(1919),是北京建得最晚的一座皇亭子。
大红门黄亭子是一座特殊的碑亭,它是为纪念一位清朝军官傅子范而建的,而且是由清末退位皇帝溥仪和民国总统徐世昌共同批准建立的。
1984年傅子范墓被公布为丰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文物在军队院内,近年建成招待所,现名“北京空军黄亭子宾馆”,坐落在苍松翠柏、绿树青草、小桥流水的花园内,保护得很好。
文/高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