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原梓峰)4月19日丰台街道庄怡公园,晨光穿透薄雾,照到了周庄子家园的楼体上,“家”字金属标牌的缝隙间飞出一只红隼。
居民和红隼共享一个“家”
“我记得是3月30日,在公园进行鸟类调查时,听到了红隼特有的尖锐、急促的叫声,然后发现红隼在楼宇间选址筑巢,位置锁定在楼体外立面‘周庄子家园’几个字中的‘家’字,竟然是红隼的窝巢。”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观鸟小组成员杨铭远告诉记者。就此,和居民共享一个“家”的红隼也成为他们心中挂念的对象。
当天早上七点半,崔怀予和杨铭远像往常一样带着相机搭载着长焦镜头在公园里寻找林鸟。突然间,一只红隼张开翅膀在空中盘旋。“赶快拍摄,这里从来没有发现过红隼。”两名同学顾不上多说话,拿起相机就开始拍摄,他们心里都知道这只红隼出现的意义。
“向周庄子家园飞去了。”杨铭远持续观察着动向。一只红隼牵动着整个观鸟小组的心,随着红隼缓缓地接近周庄子家园,一个俯冲扑腾着翅膀落在了楼侧外立面“周庄子家园”外挂标牌中“家”字上。“找到了,找到了,那就是它的巢。”观鸟小组惊喜地说道。
记者观察到“周庄子家园”几个大字呈白色,竖着固定在楼的东侧。目测高度在20层左右的位置,“家”字位于中间,面向公园,视野非常好。
乐学公园带动孩子们快乐自主学习
自从庄怡公园被确定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乐学公园,观鸟小组就经常到这里开展观鸟活动。
“我们感觉这只红隼太聪明了。它把窝巢筑在‘家’字中间,那里结构狭小不仅便于搭窝,而且还能预防竞争对手发现。前几天北京刮大风的时候,我们还在担心窝巢会被吹下来,后来发现它的窝巢纹丝不动。”杨铭远边分析边告诉记者。
“在自己的乐学公园里就能见到书本当中介绍的猛禽,其实我是特别开心的,而且经常惦念着它,总想过来看看它是否有了宝宝,或者是捕到了什么新的猎物。因为它的出现,也意味着食物链是完整的,周边的生态非常好,所以它才会选择在这里安家。”崔怀予解释道。
崔怀予的妈妈告诉记者:“乐学公园建得非常好,家长和孩子都很喜欢。因为它在学校旁边,也让学生们成了公园的主人,他们自身就有了归属感。公园的一草一木,一点变化都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作为家长,希望每个孩子身边都能有这样一片绿地作为活动乐园。”
据了解,2025年丰台计划建成不少于30处乐学公园,2026年累计不少于60处,2027年逐步实现自然教育户外教室全覆盖。丰台还将构建“百园百教师”的教育体系,培育500名持证自然教育师。
学校主推 家长配合孩子们的生活更丰富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观鸟小组包含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物老师张屹美是十二中观鸟指导老师。她手中的鸟类调查记录表记录下每一次调查所获。记者在现场感受到,每平方厘米的巢材选择,都是百万年进化的答卷。
“观鸟小组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兴趣小组。平时在课堂内通过多种方式为同学们普及鸟类知识,周末的时候也会带领大家开展野外观察。”张屹美介绍说。
“孩子学习的自主性非常重要。孩子会做题,未必代表他的求知欲很强。遇到了困难,想办法去解决,进而获得知识是学习的良方。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反而成为知识扎根脑海中的必要过程,这就是学校开展探索式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十二中校长管杰介绍说。
学校的这番心思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观鸟其实是挺花费时间的。孩子喜欢,我也很支持他,这相当于学习当中一种放松的状态。特别是遇到不认识的鸟,他会变得非常兴奋,这种状态是积极求知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在发现新的物种或者是遇到难题的时候,他会想办法去解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崔怀予的家长向记者解释道。
就在记者采访时,“叽叽叽,喳喳喳”十几只喜鹊和灰喜鹊在树梢上发出警觉的叫声,察觉到鸟儿们的异样行为,崔怀予引导同学们关注上空情况,“同学们注意,空中可能有猛禽!”果不其然,一只雀鹰飞速掠过高空,这是继红隼后记录到的第二种猛禽,崔怀予带领着队员又完成了一次拍摄。
记者离开庄怡公园时,观鸟小组又在空中发现了一只新的猛禽,他们的观察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