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倍增追赶 合作发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宛平博士林场实现从“政策输血”到“生态造血”转变
丰台解码城市生态的绿色发展方程式

  编者按:在2025年“倍增追赶合作发展”丰台大会上,奇安信集团、京东集团、国联股份、北京林业大学发布多项与丰台区的合作项目。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发布《丰台区博士林场建设方案》,助力丰台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宜居典范区。

  本报讯(记者 杜倩)“瞧!这就是决明子!”谷雨时节,百余名师生齐聚绿堤公园,共同栽种了一片“百草园”。在挥动铁锹将苦参、薄荷、黄芪等中草药种子埋入土壤的过程中,学生们体验了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程。宛平街道城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韩亚鑫表示:“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生态保护不再仅仅是口号,而是变成了可参与、可体验的生活方式。” 

  此次春耕活动标志着丰台区博士林场项目的首次实施。未来,楸树科研林、中医百草园、废弃物循环站、生物多样性监测点等项目将陆续展开,3474亩隶属“永定河宛平河畔公园群”的林地将被赋予新的使命。 

  “我们追求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韩亚鑫表示,一旦模式成熟,将把博士林场作为模板,在全区推广“一园一高校、一林一产业”的发展模式,使每一片林地都成为生态屏障、科研基地和富民载体。

  高校智力赋能 激活林下资源价值

  “过去,林地养护完全依赖政府拨款,就像在‘等米下锅’。”韩亚鑫坦率地说,新型林场的建立旨在打破这种“输血依赖”,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来激发自身的“造血功能”。博士林场项目的实施是关键一步,它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推动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转化。 

  在博士林场的规划中,每一片土地都被赋予了多重价值。此次在“百草园”种植的20块试验田,是北京林业大学侯智霞团队的“生态经济实验场”。他们依据土壤pH值、光照强度等数据,将地块划分为“阳生区”“阴生区”和“沙土地专区”。种下的20多种中草药种子,既有可入药的苦参、板蓝根,也有兼具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的蒲公英、薄荷。未来,这里将发展成为“上林下药”的复合生态场景:乔木层是楸树、榆树的绿荫,灌木层是连翘、金银花的摇曳,地被层则是药材与野菜的共生。 

  侯智霞指出,植物的选择必须同时满足适生性、药用性和景观性三个标准。丹参、黄芩等药材可以加工成草本茶饮,薄荷、紫苏可用于研学课程的“嗅觉体验”,金银花与连翘则构成了春季花廊。 

  “种植只是开始。”侯智霞团队成员展示了一张产业链图谱:药材采摘可以开发亲子体验项目,干燥加工后可以制成文创产品,药渣可以发酵成有机肥反哺林地。据估算,这种“林下经济+自然教育”的复合模式,每亩年收益可达到传统绿地的3倍。 

  早在3月中旬,中国林科院胡瑞阳团队就在向南三公里的楸树科研林开展了研究。300株挂有编号的树苗中,“华楸1号”新品种嫁接后两个月即可开花,且花期横跨6月至8月,其木材密度比普通楸树高出15%,未来可用于高端家具和生态修复工程。在胡瑞阳的规划中,这片70亩的试验林既是碳汇储备库,也是种苗经济的孵化器——一旦技术成熟,优质种苗的推广可形成千万级的产业链。

  废弃物循环利用 拓展富民路径

  博士林场的实践展现了丰台区在城市生态治理深层问题上的探索。作为首都的核心区域,丰台区拥有3474亩的林地资源,却长期面临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割裂:政府每年需要投入数百万的养护经费,而林下空间大多闲置,枯枝落叶堆积如山。 

  如何让枯木逢春?北京林业大学李素艳团队提出的园林废弃物“零废弃革命”提供了解决方案。引入移动式粉碎设备,将枯枝落叶加工成三种形态:直径5厘米以上的枝条用于搭建昆虫旅馆,促进生物多样性;2—5厘米的颗粒可压制为园艺覆盖物,铺设于步道保湿抑草;粉末状碎屑通过添加微生物菌剂,发酵为富含腐殖质的有机肥,实现“林地废弃物全量还田”。 

  韩亚鑫算了一笔环保经济账,“以前挖坑埋掉既占地方又污染土壤,现在‘一粉二用’,一吨废料能创造几百元价值。” 

  博士林场不仅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丰收”,更成为推动城乡融合的支点。宛平街道计划联合高校设立“林农培训基地”,为本地耕农提供林木管护、药材种植等培训。首批20名耕农已完成培训,转为“林下经济专员”,负责“百草园”管护和研学辅助。项目成熟后,预计可带动50—80名农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此外,林场依托“百草园”与科研林,对接“乐学公园”项目,开发“森林课堂”“本草工坊”等研学产品,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形成“教育+消费”闭环;以“百草园”药材为原料,研发文创产品与草本护肤品,打造“宛平林品”品牌,打通“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我们要在这片林地上,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产值。”韩亚鑫说。

  从单点到全域 延伸生态经济版图

  借助永定河绿道工程,博士林场正与周边4个公园形成联动发展:“百草园”的草药可供应北天堂郊野公园的“森林咖啡馆”,绿堤公园的研学游可通过绿道骑行至晓月郊野公园的观鸟台。未来,一条全长12公里的“生态经济环线”将串联起科普、休闲、消费等多元场景,预计年吸引游客量超50万人次。 

  这种空间重构的背后,是更深层的制度创新。丰台区首创“四个一”模式(一个林场+一个博士团队+一个科技创新站+一个生态实践基地),通过“双负责人制”打通校地合作壁垒。目前,已有12名博士入驻宛平林场,涉及中草药种植、废弃物循环、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安有丰团队的“迷你森林”项目,通过在绿堤公园营造草地螺旋花园、设置红外相机网络,已监测到38种鸟类、12种哺乳动物,这些数据将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依据。 

  “博士林场的终极目标不是单个项目成功,而是形成可复制的‘生态经济操作系统’。”区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丰台区正规划五大特色林场:宛平聚焦城市森林样板,北宫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区,花乡专攻名花种植,王佐发展森林康养,南苑湿地主攻生物多样性保护。各林场通过差异化定位与资源共享,破解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二元难题。

  科技赋能生态 构建多元价值共生体系

  仅用一年时间,绿堤公园便从传统绿地转变为“生态实验室”:林科院楸树良种繁育、中医药大学林下药材种植等项目陆续启动,同时推进废弃物循环研究、教育研学、林农转岗培训等项目。这场变革,始于1亩试验田,通过科技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生态、经济、教育的多重收益。 

  “当博士论文在林间撰写,当农民因绿叶而增收,当孩子们通过研学理解生态,这便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最美路径。”韩亚鑫的感慨,揭示了超大城市生态治理的核心逻辑——摒弃征服自然的理念,聆听土地的智慧,以创新突破边界,以协同凝聚力量,让每一寸绿色都充满活力。丰台的实践证明:生态与经济的共赢,绝非单选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倍增追赶 合作发展
   第05版:倍增追赶 合作发展
   第06版:五一玩转丰台
   第08版:社会
丰台解码城市生态的绿色发展方程式
聚力“倍增追赶” 共绘高质量发展新篇
丰台报倍增追赶 合作发展04丰台解码城市生态的绿色发展方程式 2025-04-28 2 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