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东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着志村菊次郎的照片。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候,志村菊次郎刚入伍3个月,20岁,是个二等传令兵。据同年入伍的日军福岛忠义回忆:志村是位认真老实、不引人注目的男子,大概是由于肥胖的缘故,动作略显迟钝但脑子不笨。
日本联合通讯社驻上海分社的负责人松本重治,在《上海时代》中描述:清水节郎中队长集合中队点名,发现少了一人,因此向大队长一木清直报告士兵一人下落不明。
据第一小队小队长野地伊七在《野地回忆》中说:“传命必须两人行动,但因为人员非常少,所以只派了一个人,这是我的一大失误。我立即率领1名下士、5名士兵带队侦察,到处搜索前进……将要吹响喇叭的时候,在左前方走近一个黑影……这个新兵报告中队长后,回来时弄错了方向,穿过我的小队所在的右方前进到‘一文字山’方向,又返回来。”
大队长一木清直在《日军第三大队战斗详报》中记载,他得知志村归队消息后,认为:联队长都下达了交涉的命令,又因此而中止,我不知道中国方面会怎样宣传呢?所以,一木清直没有下达停止军事行动的命令,只是把挑衅的借口由“士兵失踪”改成了“非法射击”。
解手后迷失方向,进而失踪,这是日本人的说法。一木清直在战斗详报中写得很清楚:永定河左岸是“天然的砂砾地,处处是卵石,也有农田”“附近农田多是种植的南京豆”(花生)。既然是这样视野比较开阔的地带,志村怎么就迷路了?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问一问志村本人不就齐了。但蹊跷的是,志村菊次郎“失踪”归队后不久,就离开了部队,回到了日本的家乡。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志村第二次被征召,编入日本陆军第18师团,在中国南部沿海作战。后来,志村被编入25军,入侵马来亚、新加坡、缅甸。
1944年1月31日,已经成为宪兵伍长的志村菊次郎,在缅甸阿拉干山区布其顿附近,被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孙立人部击毙。“失踪”的猫腻就这样被他永远地带走了。
下期预告
“一文字山”——奇怪的地名
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军炮火从“一文字山”直扑宛平城,点燃全面侵华战火。但这座被日军反复标注的“战略要地”,在本地人口中却叫“沙岗”“大枣园”!
一木清直为何强行改名?战斗详报中“一文字山”的命名竟源自荒木和夫笔下的牵强附会?日军如何将侵略起点包装成“北京名胜”?现存碉堡与1938年方尖碑暗藏哪些军国主义符号?下期《宛平夜话》为您揭晓答案。
播出时间:7月21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