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桥不愧是“花乡”,而菜户营则是货真价实的“菜乡”。
明永乐年(1407年),于北京设上林苑监,所属有蕃育、良牧、嘉蔬、林衡、川衡、冰继、典察左、典察右、典察前、典察后十署,命户部自山西平阳等府和山东青州府等移民五千户,隶上林苑监,专为皇家牧养栽种。
宜德十年(1435年),只留蕃育、良牧、嘉疏、林衡四署。蕃育署在大兴采育,负责养鸡、鸭、鹅,为皇家供应活鸡、活鸭、活鹅及鸡蛋、鸭蛋、鹅蛋等。良牧署在顺义西北,负责养猪、羊、牛等,为皇家供应猪、羊、牛肉及祭祀牺牲品等。嘉蔬署在清胜寺(今菜户营),负责裁培各种蔬菜,以供皇宫及光禄寺。林衡署在今衙门口,负责栽植各种果树和苗圃。
其中嘉蔬署在今丰台区。《明会典》记载:“嘉蔬署,原管栽种户九百。分拨栽种蔬菜等地一百一十八顷九十九亩八分四厘八毫。后因修筑本署土城鹅房,占地二十二顷七十亩。今见(现)存地九十六顷二十九亩八分四厘八毫。每年进宫菜一十三万七千五百八十斤,又送光禄寺青菜二十四万七千八百斤,芥子七石八斗。”按《明会典》所说的土城鹅房即建在金中都土城边的鹅房,即今鹅凤营村。“鹅凤营”本应作鹅房营,此地旧属嘉蔬署。
此外,右安门外中顶西数十步有九莲慈荫寺,寺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寺基旧属嘉蔬署”,说见《日下旧闻考》。这就是说,嘉蔬署之地不仅是菜户营附近,还包括鹅凤营一带,向东则到中顶以西。正如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所说,明代这里称“官园菜户营”。从这个地名来看,这里是官府的菜园,有菜户为官府种菜。其实,明代的官菜园还包括外城的西南隅及广安门外一带。清末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谓官菜园上街(北接菜市口南丞相胡同,南接自新路)“迤南二里许近城根曰姚家坑,与西城界。井水清冽,曰姚家井……街西里许曰大明园,又西曰官园,皆明时蔬圃也”。今北京外城西南隅有“南菜园”“官菜园”等地名,应是明代官菜园的遗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外城之前,这里与菜户营等官菜园地是连为一片的。《丰台区地名志》称:“菜户营最早是皇家种菜户集居的村落,故名菜户营。明代成村,是靠近城区的蔬菜生产基地。旧时村落的住户多在田间建房定居,居住分散。1949年后,原有住户陆续沿菜户营路两侧新建住房,构成南北长方形布局的新村。”
明代菜户营等菜户每天进送皇家的蔬菜,并非直接送入皇宫。据万历《明会典》记载:宣德十年(1435年)奏准:以荆(王)府遗下空房一所(确址不详)、东安门外旧行用库房一所,作为暂放蔬菜之处。弘治五年(1492年)又奏准暂放在东安门外保大坊一所官房,然后再转运进皇宫,供皇家享用。那时候,皇家冬天能吃上香椿芽、黄瓜等鲜物,都是众多菜户辛勤劳动的结果。 ■ 来源:《丰台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