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广西柳州人,壮族,现任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小学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丰台区舞蹈家协会主席,北京市委“四个一批”人才获得者,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获得者,连续12次荣获国家级和国际舞蹈比赛表演奖、优秀舞蹈教师指导奖,曾获“2016年中国舞蹈教育年度人物”殊荣,多次担任国家级舞蹈大赛和北京市舞蹈比赛评委。
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附近的一个小茶社里,听杨敏娓娓道来自己的舞蹈人生,进入一个神奇美妙、多姿多彩的舞蹈世界。感受她“成功源于勤奋,坚持就能成功”的追梦人生,领略这位当代中国舞蹈界颇具影响力的领跑人物、优秀舞蹈教育家不同凡响的别样风采。
九岁时唱样板戏《红灯记》
扮演李铁梅引起不小轰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敏作为壮族女儿,出生在广西,血管里流淌着壮族人能歌善舞的血,她3岁时跟妈妈随军到了内蒙古,受到了草原文化的艺术熏陶,良好的遗传基因使她有着先天的艺术细胞。她那时经常去旁边的文工团看大哥哥大姐姐们唱歌跳舞、排练节目,非常羡慕,回家后模仿着又唱又跳,儿时的梦想就是长大后当演员。
在那个年代,普及京剧样板戏,她特别喜欢京剧《红灯记》里面李铁梅的唱段,恰巧1973年春节通辽军分区和通辽市政府要举办一场迎新春军民联欢晚会比赛,他们全家登场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妈妈演李奶奶,爸爸演李玉和,9岁的杨敏演李铁梅。刚上场,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唱完就博得了观众席上雷鸣般的掌声。此次家庭演出非常成功,摘取了本场迎新春军民联欢晚会比赛一等奖的桂冠,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一个视舞蹈为生命全部的追梦人
1976年内蒙古哲里木盟艺术学校(现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成立。杨敏因为对音乐舞蹈有着特殊的爱好,决定报考这所艺校。但参加考试时,因为身高的缘故,起初并不被看好,但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在通辽很有名气和话语权的舞蹈演员李艳华老师的认可,终被艺校录取,开启了她的专业舞蹈学习之路。被学校录取后,杨敏暗下决心,一定要跳到极致、做到最好。那时她对自己要求很高,在学校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来练功,就连放假后回到家里也不忘练习软度,练下来都不会走路了。
1981年,杨敏是全校唯一一名留校任教的优秀毕业生,那年她17岁,是学校里最年轻的一位舞蹈老师,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她并不满足,艺无止境,她决心继续深造,勇攀艺术高峰。只教了半年课的她,就被学校送去学习。1981年年底,内蒙古芭蕾舞团成立、招生,她因扎实的基本功和对舞蹈的执着,被北京舞蹈学院的王淑香老师发现,并鼓励她去北京发展。1981年到1983年,杨敏在北京和内蒙古两头跑。
1983年吉林省艺术学院到内蒙古招生,她以教师的身份报名参加了在职考试,顺利通过。在长春上学期间,她自我加压,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在杨敏看来,作为舞蹈演员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还必须具备坚定的毅力,是体力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
毕业回到学校后,她最大的梦想是去北京发展。于是她抓住了中央民族大学85级来吉林招生的机会,以东北地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录取,不仅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也开启了她舞蹈人生的新旅途。实现梦想的她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然延续着刻苦训练的精神,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再次为自己争取到留校机会,成为中央民族大学的一名专业舞蹈教师。
对杨敏而言,如果在内蒙古和吉林上学给予她的是地域文化的滋养,那么中央民族大学则给予她的是更开阔的视野。她深切地感受到,中央民族大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一方沃土,是我国民族艺术家产生的摇篮。学校里聚集了各民族文化大家,都是原生态的,特别是她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国内是一流的。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中国顶尖级的表演人才、教育人才、编导人才,文化的厚重和交叉学科对人的滋养,是润物细无声的。56个民族,中央民族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对学生的滋养无法被替代。
不辱使命
将民族优秀文化带出去传下来
杨敏曾说,到民大以后她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跳舞,而是有整个国家和56个民族作支撑。因为民大出国演出的频率高,情不自禁地会让人产生一种使命感、自豪感、责任感。
中央民族大学已经成为国家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且舞蹈学院也有自己的品牌,经常代表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多民族的文化。杨敏曾带团去比利时、美国、韩国等国家进行10多场演出,所到之处都是一片喝彩声,得到了各国友人的高度评价和赞赏,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的中国文化。她还带学生去爱沙尼亚、芬兰、英国、捷克进行文化交流,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正如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杨敏看来,作为一名舞蹈老师,首要的是要教学生做真实、率真、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要帮助他们树立把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2013年担任副院长后,她全身心投入了教学和科研,在学校主要领导和各部室的大力支持下,自 2016年以来,她先后组织40多场舞蹈艺术专题研讨会,风暴式地引导任课老师注意教学经验的积累,深入生活,加工提炼,推出科研成果。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15项国家艺术基金,实现了舞蹈学院建院以来在教学和科研上多项零的突破,得到了院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杨敏从2006年开始关注少年宫的舞蹈教育,金帆教育是北京市的一个舞蹈教育品牌,她经常去讲课做指导,站在中央民族大学这个平台上,看得多、见得多,有一定话语权,尽其所能,把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渗透到他们的教学中去。她还是金帆舞蹈团好几所学校的顾问,北京市教委指定她为大中小学校舞蹈比赛的评委。
杨敏说:“舞蹈就像我的生命一样,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舞蹈教育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失去它我的生活将会失去意义。我的快乐来自我热爱的舞蹈事业,通过舞蹈教育的方式传递舞蹈知识与技能,让我拥有了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同时感受到了职业的高尚。”
出演《猎中情》
喜获全国“桃李杯”大奖
“桃李杯”比赛是舞蹈界的顶级赛事,参加该项比赛既是对舞蹈基本功和舞台表演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一种崇高的荣誉。
1988年杨敏参加第三届“桃李杯”时是以教师的身份参赛的,这意味着不仅从节目编排、训练、服装、道具、音乐、走台直到比赛这一系列事情都要自己处理,还需要顶住心理上的压力。参赛作品选择的是杨丽萍老师的佤族作品《猎中情》,该作品动作难度极大,但她没有中途放弃,而是靠惊人的毅力准备了整整一年,毫不松懈,并请来了杨丽萍老师亲自做指导。她暗下决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历经重重选拔,最终获得民族民间舞“十佳”的荣誉。但由于疲劳过度,比赛结束第二天她就病倒了,卧床休息了整整一周才缓过来。
2003年,杨敏再次参加“桃李杯”比赛,以编导和领队的身份为学生曹阳编了傣族作品《版纳印象》。她虽然不是专业编导出身,但是老师们对这部作品的编排手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经过几轮的选拔推送,这部作品没有受到任何争议被推选为参赛作品,最终获得优秀表演奖。
“为心而舞,为梦而追”,杨敏是一位充满自信、坚定执着的舞蹈人,在舞台上获得的一块块奖牌,都渗透着她的汗水和泪水,这些经历转化成宝贵的财富,为她日后的教学生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她也因此指导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参与“桃李杯”比赛。
勇于探索,推出完整的
民族民间舞蹈美育课例
由杨敏主编的三本精美“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是由她带领的教学科研团队,针对中小学生研发的多元素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的美育创新成果。出版发行后在舞蹈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著名舞蹈理论家、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在该书序言中说:“我所认识的杨敏,是一个全心全意为民族舞蹈艺术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燃烧自己的人。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拥有美丽的容貌,更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全身心耕耘在民族的沃土上,为孩子们播种,播下了民族艺术金子一般的种子。”
难能可贵的是,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公务活动中她不忘山区的孩子们,2016年,她以杨敏工作室的名义启动了“送一支舞蹈进山区”公益活动,无数次前往古北口长城外的密云北庄镇小学指导孩子们学习舞蹈,深受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受到密云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评价。
我国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特别是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当代舞蹈教育正在迎接“春天”,舞蹈的教育价值更为凸显,舞蹈作为素质教育,通过舞蹈教育能够传递真、善、美,以及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舞蹈教育正积极努力地走出象牙塔,向大众敞开大门接纳所有的舞蹈爱好者,尤其是面向全体青少年有教无类普及舞蹈文化,从而使得舞蹈教育的发展也趋于全面、有序,杨敏认为,一个舞蹈人,如果他的表演能给观众带来波动和振动就算成功的了。
杨敏顺应时代的召唤,集聚多年教学经验,组织她的舞蹈教学科研团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推出了完整的民族民间舞蹈美育课例,为普及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不停奔跑
由跟跑人变为领跑人
岁月如水,光阴似箭。杨敏在舞蹈的道路上已经奔跑了几十年且从没停止过脚步。一个视舞蹈为自己全部生命的女性,靠着坚强的毅力,砥砺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内蒙古通辽到吉林长春,到首都北京步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从内蒙古大草原的一所中专艺校老师,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成功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是奋斗出来的。
杨敏说,你只要跑,不停步,总会到终点。没有目标的人生,生活毫无意义。每个人不同年龄段都有自己的制高点,在42年舞蹈的道路上杨敏由跟跑人跨入到领跑人的位置,当博导对她来说,不单单是一种光环上的荣耀,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担当,她感受到的是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只能前行,不能后退,为弘扬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作出不懈努力是她永远的奋斗目标。
杨敏就任丰台区舞协主席后,对丰台舞蹈事业的发展也充满信心。她认为丰台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例如卢沟晓月、园博园。只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好互联网,把丰台的文化和舞蹈做一个很好的链接,努力把丰台的舞蹈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能为丰台人民奉献更多的美,打造丰台的美丽、魅力,还能建设美丽首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一份力,尽一份责,履一份职。
■ 来源: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杨甲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