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丰台区基础教育“强基工程”总体目标明确指出,“培养一支名师引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干部教师队伍”“每所学校都有领军型教师”。为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强基工程”,讲好丰台教育故事,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丰台区的优秀教师队伍,特推出“强基工程 身边的优秀教师”专题。通过对全区教育系统2023年获评北京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的27名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事迹进行集中宣传,充分展示丰台区教育战线的精神风貌,助力区域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的提升。
郭金庭
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语文教师。现为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丰台区多个教育教学研究团队主要成员。参与编著教育部立项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次执教省市级示范课、公开课;主持多项省市级、区级重点科研课题;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区级层面,近十年作课程建设、教材分析、教学实践及高考备考专题报告、讲座20余次。长期参与丰台区高三语文学科命题工作。
教育感悟
三十余年的从教经历,郭金庭从中沉淀出这样一句话:“敬业”之“业”,首先指“专业”,不具备相应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知识,当然做不了教师;而不具备相应的学科教学思想和学科教学知识,必定做不好教师。怀揣着对语文课程无法割舍的朴素感情,他仰望星空,为推进中学语文课程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发出微弱的声音;他脚踏实地,圆满完成本职教育教学工作,并引领辐射。郭金庭深知,任何一门学科,由“术”转“道”的研究,往往离不开对其自身发展史的研究。伴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与课程变革,他着眼于语文学科百年发展史,从“语文课程”本质属性出发,着力探寻语文课程的初心与使命。近几年,通过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建设与实施,透视新时代高考评价体系价值追求,他对语文课程的“工具”属性有了更为科学和深刻的理解,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他时刻警惕“非语文”“泛语文”对学生造成伤害——即使语文课程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教育功能,又使语文课程不失去其独有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课堂教学层面,他致力于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在经历“学科本位-人本位”“教-学”“重效果-重效益”等系列转型后,深度梳理出“整合·情境·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等关涉课程实施核心理念诸要素的内在逻辑关联,精准把握学科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进而形成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