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我们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需要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并加以引导、发扬光大,让孩子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喜欢才会做得长久,而擅长才会做得深入。一个人的成就,一定是这个人的擅长加上持之以恒的结果。
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同时家长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教育不是培养复制高材生,而是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和潜能。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只看分数。在这部分家长眼里,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如果成绩不理想,就会批评指责。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没有自尊,于是渐渐地就没有了“要强”和“向上”的动力,于是自暴自弃就成了必然趋势。
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心理学家拉迈耶在1996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人的智力是多元或者说多重的。因为每个大脑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不尽相同,在情感、行为和认知能力上存在着差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在他的《智能的结构》这本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至少由八种智力构成,传统对智力的看法都集中在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上,对一个人智力的评价也集中在这两点上,而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只是八种智力中的两种。他认为对于不同的人应采用不同的智力开发方式。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是帮助咱们的孩子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爱好和职业。
《首都教育》曾介绍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叫龙龙的10岁小女孩。龙龙从小就对美食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窝在厨房里研究各种新的菜式。若是一般的父母,看到自己女儿不爱读书,还整天“捣鼓”一些跟学习无关的东西,多半已经焦虑不已,甚至会禁止孩子再靠近厨房了。然而,龙龙的妈妈不仅没有限制女儿的爱好,反而一直很支持她。龙龙立志上职高,开一家大餐厅,做米其林大厨。妈妈非常赞成她的想法,她说:“有的孩子适合读书,他们能在书中找到快乐和动力;有的孩子适合学习制作烘焙,她们能在制作甜品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我的孩子如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她一定是幸福的、快乐的、坚定不移的。”
另一个是11岁的殷然,他是一个特别喜欢研究虫子的小男生,他每天把各种各样的虫子带回家中,家里养了200多种昆虫。一天到晚研究虫子,在很多家长眼中,是不务正业,而11岁正是准备“小升初”的关键期,每天研究虫子,哪还有精力学习?!然而,殷然的父母却非常支持儿子的兴趣。他妈妈说,“孩子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眼神是非常迷人的,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没有了,那人生不是非常没趣吗?”殷然在班级里算不上出色的学生,但是他对昆虫的品类、习性如数家珍,有一次老师偶然发现了他的兴趣爱好,还请他给同学做了一场分享。现在,他已结交了许多大神虫友,得到了专业级的指点和帮助。
可以说,殷然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小孩,他在父母的尊重下,找到自己的爱好,并能坚定地走向理想。十几年后,他或许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昆虫研究者。有的孩子热爱读书,有的孩子喜欢武术,有的孩子痴迷于绘画,有的孩子能歌善舞,人生的赛道有很多条,只有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条,孩子才愿意拼尽全力向前奔跑。
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赛道,并且做他身后坚定的支持者。父母要做的,是理解并支持孩子的热爱,引导他们合理分配自己追逐热爱的时间。现在,许多家长只做“严师”,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心里不服气,是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的。
当然尊重孩子人格,也并不意味着迁就、放任。明辨是非,批评缺点错误也是尊重的表现;反之,迁就、放任是不尊重的表现。
▉ 文/人大附中丰台学校 景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