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荣,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获得者;主攻闺门旦,是昆曲著名表演艺术家韩世昌(韩派)的传人;现任北方昆曲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常委;主演剧目《牡丹亭》《玉簪记》《南唐遗事》《长生殿》等,并主演话剧《梦游》《天上人间》《龙凤呈祥》等。曾赴20余个国家及地区进行演出交流。2002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文化部联合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2006年荣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联合颁发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演员奖”。北方昆曲剧院分部在丰台大红门,魏春荣曾多次参加在丰台区举办的中国戏曲文化周,为市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戏曲文化盛宴。
“我冥冥之中接触昆曲,从事昆曲,一路走来对于昆曲的认识,就像在酿一坛老酒一样。”
——魏春荣
昆曲600年,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昆曲的魅力是什么?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魏春荣与昆曲长情四十余年的动人故事,带我们走进美不胜收的昆曲世界。
唱戏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这是作家白先勇对昆曲的赞叹,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至少要有一次欣赏昆曲的经历。而提到昆曲,大家就会想到10岁开始学艺,31岁一举夺“梅”的魏春荣。2003年,年仅31岁的魏春荣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更赢得无数赞誉,如今的她正处于一个演员的最佳时期,并成为北方昆曲剧院的当家旦角。在京沪两地上演的“大师版”《牡丹亭》中,她与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十几位当代昆曲大师联袂演出,盛况空前。虽然在这次演出中,魏春荣扮演的春香只是一个配角,但作为整场演出中最年轻的“大师”,作为北昆泰斗的再传弟子,能够与众多前辈同台,对北昆以及对魏春荣来说都意义重大。
10岁进入北方昆曲剧院的大门,四十几载寒暑,魏春荣始终坚守在昆曲的舞台上,经历了昆曲的衰落与复兴。她演绎的角色既有《牡丹亭》中莺声燕语的杜丽娘、《长生殿》里婀娜多姿的杨玉环,也有《刺虎》中果敢刚毅的费贞娥,有新编历史剧《关汉卿》中妩媚动人的名伶,更有引人关注的大戏《梁祝》中的祝英台。
魏春荣曾赴联合国做昆曲演出,获誉“最美东方女人”。沉浸昆曲艺术四十年,魏春荣较之普通人对昆曲之美的认识自然更加深刻。她说,昆曲讲究曲牌,是曲的艺术,也是词的艺术,其文本的文学性,赋予了它高于一般戏曲种类的独特审美特点;昆曲曲调典雅,行腔婉转,妆容华丽,表演细腻,这些共同成就了昆曲之美。
在舞台上,魏春荣眼波流转、顾盼生姿,一望千年。有戏迷曾说,“看魏春荣上妆是一种享受,扑闪的大眼睛,细尖的下巴,一吊眉,风情都出来了”。无论是《长生殿》里深情脉脉的杨贵妃,还是《游园惊梦》里痴心不改的杜丽娘,魏春荣最擅长通过眼神来演绎这种昆曲之美,她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做到眉目传情,令观众过目不忘。但这样看上去轻松的一颦一笑、万种风情,背后都是几十年的勤学苦练和自我修为。可以说,舞台上的魏春荣演绎着昆剧,为昆曲注入新的活力,而昆曲也在塑造着魏春荣的人生和追求。
学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昆曲《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一句经典唱词,也是魏春荣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魏春荣在《月上海棠—魏春荣昆曲艺术》一书中写了她与昆曲的相遇。小时候魏春荣的父母在国外工作,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就给她报了寄宿制的昆曲学员班。1982年,10岁的魏春荣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走进了北昆学员班的考场,在此之前她对昆曲一无所知。令魏春荣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考场上她立刻吸引了几位主考老师的注意,其中许凤山老师还说,她太像当年的前辈大师韩世昌先生了,尤其是那双眼睛,大而灵动,甚至像韩世昌的眼睛一样还有点外凸。而就因为她这双灵动的大眼睛,让她与昆曲就此结缘。
进入学员班,韩世昌的亲传弟子林萍成为魏春荣的老师,林老师手把手地教会了她《胖姑学舌》《春香闹学》《刺虎》等独具韩派艺术特色的代表剧目。林萍如此评价魏春荣:“魏春荣聪明,悟性强,扮相也俊美,声音也洪亮。她戏路宽,花旦、闺门旦、刺杀旦的戏,她都能演。演什么,像什么。她很会利用自己的一双漂亮的大眼睛,非常传情。表演上她放得开、收得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刚开始的学习可以说是痛苦、枯燥的,拿顶、下腰、踢腿、撕胯……这样的练习一练就是三年,后来她才意识到,正是这三年的坚持,才成就了她后来扎实的舞台功底。1987年,魏春荣参演87版电视剧《红楼梦》,但这并没有让她“移情别恋”,反而更笃定地留在昆曲舞台。2003年,31岁的魏春荣凭借《水浒记·活捉》《孽海记·思凡》和《铁冠图·刺虎》三出戏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项—梅花奖,她说:“梅花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对我的再成长起到了助力作用。我感觉自己之后的表演更加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守戏
坚守的一代,为昆曲塑春容
在毕业几年后,和魏春荣同期学习昆曲的同学们纷纷出了国、改了行,留下的人寥寥无几,当时大家都认定以她的条件,也早晚要离开昆曲和舞台。1987年,魏春荣参演87版电视剧《红楼梦》,这本是一个转行的好机会,但这次经历并没有让她“移情别恋”,反而更笃定地留在昆曲舞台,远离影视剧,她说:“我觉得那就是在浪费生命,拍一个镜头要等很长时间,哪里像在舞台上,与观众是现时的交流,每一次演出都有各种不确定性,都是全新的感觉!”
因为对昆曲的钟情,魏春荣自10岁进入北昆的大门,四十几年就再没离开过。虽然那几年昆曲演出市场极不景气,演出整本大戏的机会很少。可是魏春荣仍然认为,她这一代昆曲人是幸运的,那时她不仅可以向很多老一辈艺术家求教,还能看到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亲身表演,用科学的方法学戏。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魏春荣也将她那出代表剧目之一的《活捉》,带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巴黎年会上,赢得满堂喝彩。外国评委不得不叹服道:“昆曲在这次19个非遗项目中荣登榜首那是当之无愧的。”而这次经历也让魏春荣感慨万千道:“这正是昆曲艺术的魅力啊!”终于,她一直坚守的昆曲迎来又一个春天,而她自己的昆曲事业也终于开花结果。
享戏
舞台亦动亦静,出戏入戏总相宜
魏春荣说,演员既要进入人物,也要掌控舞台。她将自己的昆曲艺术生涯总结为三个阶段,从相融到自如,最后才是从容和享受。
第一个阶段对大多数演员来说就是初登舞台、初识昆曲表演的兴奋与紧张,对魏春荣来说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第一次登台就没有恐惧感,很兴奋,就算老师说我这里不好那里不对,我都挺自信,还说‘我哪里不好了?’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害怕舞台了,怕演不好,知道自己哪里不足,需要去学习了,要丰富自己,这就进入第二个阶段了。”在这个新阶段,魏春荣回到了传统戏中汲取营养,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将老师教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在舞台上重新找回自信,从容应对。
这一过程也不断得到老师、同行和观众的认可,直到有一天,再次遇到突破的瓶颈。“这时我开始排新戏了。新编戏可以激发你自己去创作人物,因为前面没有程式化的演绎,给了演员更多自己揣摩的空间,现在还有导演帮助你、启发你,用传统戏的手段赋予新的人物生命力,这样就会再次提升。反过来,新编戏的排演过程又会对传统戏的人物揣摩产生影响,这样循环往复,直到演什么都能做到掌控自如。”这是魏春荣总结的第三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享受舞台表演带来的乐趣了。而对于现在的魏春荣来说,现在正是她的第三个阶段—享受舞台的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魏春荣的舞台形象也更趋向于温婉沉静而充满闺阁气息,像大师版《牡丹亭》中春香这样的花旦角色,她已有20年没有演过了。但是,生活中的魏春荣依然保持着活泼好动的性格,魏春荣说:“戏曲艺术就是这样跳进跳出的,我台上和台下抽离得比较开。”能像这样做到“入得其内,又出得其外”,才是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传戏
传承艺术,让昆曲焕发新生
多年来,魏春荣不仅磨砺表演,还致力于昆曲艺术的推广工作,希望昆曲的魅力被更多人认识。她说:“要出圈,要破圈,要和这个世界融合碰撞,现在的生活太多信息了,你不发声永远没有人会知道。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我觉得‘独乐乐’终究不如‘众乐乐’。”
近年,魏春荣也开始把精力更多地参与到昆曲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中,去各地的沙龙、讲座给年轻人和目标群体讲授昆曲、示范表演,很多人因为她的讲座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昆曲。
一方面,她尽心竭力用自己丰富的舞台经验耐心教导每一位年轻演员,为昆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引导好学的年轻演员们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讨论,进一步领悟昆曲的魅力。另一方面,她积极寻找昆曲与流行文化的契合点,让昆曲海纳百川,实现创新性发展,并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手段对昆曲进行传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昆曲、爱上昆曲。在网络游戏《王者荣耀》中,魏春荣用专业的昆曲唱腔为人物进行了配音,这让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以一种接地气、具有视听诱惑力的方式,闯入2亿游戏玩家的视野,许多玩家高呼“眼前一亮”。
作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昆曲人,魏春荣的思想传统而不守旧,开放而不媚俗。魏春荣说,尽管现在昆曲迎来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时期,但是凡事有高峰就会有低谷,怎样才能让这个高峰的时间尽量长久一些,让它的起伏平稳一些,而不只是一个高潮而已,这是现在的昆曲人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从一个普通的小姑娘,到一代名家,魏春荣说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被滋养、被塑造:“昆曲积聚了六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和道德的理解。昆曲舞台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我,也成就着我,塑造了我的人生和追求。”
■ 文字整理:曲栏 付雨培
背景链接
昆曲—百戏之祖
昆曲历史悠久,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戏曲表演的典范。昆曲艺术形式精致,内涵深厚。由于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后基本成型。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明代天启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清代乾隆年以后,昆曲逐渐衰落。新中国诞生以来,昆曲艺术出现了转机,国家先后建立了7个有独立建制的专业昆曲院团。
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因此昆曲也被誉为百戏之师、百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