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卢沟月,几度挥泪洒青天。一寸山河一寸血,多少英雄人未还。
卢沟桥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头的隐痛,没齿不忘!有些歌,像散落的珍珠,不知道丢哪儿了。
我儿子七岁那年,跟少年宫一位姓魏的老师学过两年试唱练耳。开始是在学校,后来到少年宫,再后来在魏老师家里,付一点费用。魏老师家里有两个旧书柜,全是老歌本。我看到了一本《中国民歌·河北卷》,是油印本,简谱版,有半块砖头厚,是河北音乐家协会1962年印制的。我厚着脸皮,把油印歌本借回家。
这本民歌有300多首,其中,河北地域的《茉莉花》,就有丰宁县、滦县、昌黎县和南皮县四个版本。是词曲相似又相对独立的版本。都是纯正的乡音乡情,是劳动人民心底流淌的歌。
在这个旧歌本上,还有一首歌叫《卢沟问答》,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歌词乍一看,前面一段,是一首比较纯粹的民歌、民谣:“永定河为什么叫卢沟?卢沟桥又是什么时候修?桥有多宽多长多少洞哟?桥上的石狮子有多少头?永定河水浑叫卢沟,卢沟桥是金朝大定二十七年修,桥有六丈六尺宽,六十六丈长,还有一十一个洞呀,桥上的石狮子有百多头。”
第二段的歌词比较写实:“什么人的游记写得好?什么人题诗老悲秋?什么时候这儿打了一次仗?只杀得白骨如山水不留。什么事万年还遗臭哟?什么事才千古美名儿留?马可·波罗的游记写得好,元好问题诗老悲秋,十三年打了一次仗,只杀得白骨如山水不留。自相残杀万年还遗臭哟,只有抗敌救国才千古美名儿留。”最后一段歌词第三句“十三年打了一次仗”,说的是民国十三年也就是1924年爆发的第二次直奉大战,冯玉祥联合张作霖与吴佩孚厮杀的那场内战。
这首歌的曲风、曲调和河北著名的民歌《小放牛》有点靠近。当然,仅仅是靠近,主旋部分还是有许多区别,毕竟,不是一首歌曲。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曾买过500多盘盒带、300多张CD;各种类别的歌曲,从广播电台上也听了几十年,不知道为了什么,没有听过哪位歌手唱过这首歌。
许多年过去了,这首歌,在我记忆里沉睡了下来,我仅仅是偶尔想起来,哼唱三五句而已。有一年,我在三河的“天下第一城”住了九天。当了一回“五个一工程”电视剧的评委。恰巧,连续多日和评选歌曲的评委们在一个桌上吃饭,曾向几位搞音乐的专家们请教或打听过这首歌,没有人给我答复。
又过了两年,我认识了一个写诗的朋友,他们单位离卢沟桥不远。每逢秋日,也就是中秋前后,这位朋友都要邀请众人到卢沟桥转转。我受邀跟着去了两趟,一回是上午,一回是傍晚。我一踏上卢沟桥,就想起了这首歌。我两度把这首歌唱给朋友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一个会议室;另一次是在古老的卢沟桥上,在晚霞染红西天的暮色里。我清晰地记得,朋友们对这首歌,均一无所知。我有点儿寂然。我决定在网上搜一搜《卢沟问答》的视频。视频搜索无果。我心有不甘。隔了些日子,我又在网上遛来遛去,终于,找到了一个视频。画面里,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坐在旧沙发上,伸着脖子,嘴唇一张一闭,但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一位五十来岁的女士靠在老人身旁,手里还拿着抄着歌词或歌谱的一个黑皮儿本子,百分之九十五的声音,是她唱的。尽管唱得不太专业,或许还稍微有一点儿跑调,但是,情绪饱满,十二分的投入。那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左手拿着一把扇子,断断续续地打着拍子。这段视频,仅仅2分48秒。让我感觉心安的是,我搜到了一点珍贵的文字资料。得知,《卢沟问答》的词作者是著名的戏剧家田汉先生。
有一位叫曾敏之的作家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流金岁月已流去了半个世纪,这首《卢沟问答》似已被人遗忘。原作词者是田汉先生,我托友人远从北京找出《田汉文集》抄到了歌词。”田汉先生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词作呢?
1937年7月底至8月初,田汉先生写过一部叫《卢沟桥》的话剧,导演是洪深先生。1937年7月16日,当时的南京新闻记者协会派代表找到正寄居南京的剧作家田汉先生,请他写一个抗日题材的话剧剧本。田汉当晚就动笔写作,取名为《卢沟桥》。他还请来洪深、马彦祥等人导演,请来上海、南京的一些著名演员参加演出,所有人员都不取报酬。剧中的插曲都由著名音乐家张曙编曲。为了易唱易记,张曙采用了老百姓熟悉的民歌曲调,谱写了《卢沟问答》《好大刀》《送勇士出征歌》《卢沟桥》等曲。这些歌曲在戏公演之前,已经陆续在报纸上发表了。
1937年8月9日,话剧《卢沟桥》在南京公演,剧作家田汉和导演洪深亲自登场,张曙和冼星海也都上台扮演拉洋片的江湖艺人,王莹、胡萍扮演女兵。据当年《金陵日报》记者陈樾山先生回忆:
大幕一拉开,观众就和剧中人物一起来到卢沟桥畔,台上台下,同仇敌忾,心心相连。台上喊“保卫华北,收复失地,把敌人赶出去!”台下观众也跟着喊;台上唱《义勇军进行曲》,台下也跟着唱。
第四幕的结尾,是争夺卢沟桥畔的一块阵地。导演安排一些扮演二十九军官兵的演员藏在剧院的一个角落。舞台上的争夺战开始之后,士兵们从观众席冲上舞台,满场喊杀之声,舞台上硝烟弥漫,火光迸射。
话剧《卢沟桥》在南京连演15天。日夜两场,场场爆满。我个人推断,《卢沟问答》这首歌应该是在第一幕或序幕时演唱的。此后数十年,这样一首歌不知为什么就被人们遗忘了。这样一首歌,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呢?这样一首歌,真的就与观众或听众无缘了吗?不会,不会的。绝对不会!
2009年8月9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共同举办,中国音乐家协会、东方歌舞团等单位承办的《记忆·情深—王昆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七十周年师生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与观众见面。整台音乐会由五个篇章组成,第一个篇章叫《卢沟风烟》。第一个篇章的第一首歌,就是《卢沟问答》。大幕拉开。歌唱艺术家王昆和一群八九岁的孩子们一起出现在舞台上。84岁高龄的王昆,身着传统民族样式的蓝花布上衣,神采依旧。手持红樱枪的孩子们站成两排,穿着中式小褂儿。
孩子们:“永定河为什么叫卢沟?卢沟桥又是什么时候修?”
王昆:“永定河水浑叫卢沟,卢沟桥是大定二十七年修。”
孩子们:“桥有多宽多长多少洞哟?桥上的石狮子有多少头?”
王昆:“桥有六十六丈长,二丈八尺宽,还有一十一个洞呀,桥上的石狮子有百多头。”
接下来是王昆唱,孩子们和声:“一九三七年,七月七这一天,日本强盗在卢沟桥挑起祸端。二十九军英勇抵抗不怕牺牲,鲜血染红了永定河畔。民族英雄佟麟阁、赵登禹一马冲在前,为国捐躯的美名万代传。”
在歌声中,屏幕上方打出一排字幕:《卢沟问答》,作曲张曙、作词田汉、演唱王昆等。我是在手机上看到这段视频的,是中央电视台录播的音乐会剪辑。
我先是发了一阵呆,然后把最后六句歌词,记在一张纸上,再一行一行往电脑里输。六句歌词,敲了七八分钟。我几度停下来,站在窗前,看着二环路上的车流。我怕自己在办公室里,突然泪流满面。
《卢沟问答》这首歌究竟有多少版本?我还说不太准确。王昆和孩子们共同演唱的这个版本,大约应该是根据田汉先生的词作重新整理后的新版本。这个版本,内容集中,并在时代感、音乐感染力等诸多方面,独具魅力。
当时是2015年夏末时节,我很想把有关《卢沟问答》的事情完完整整地叙述出来。此前,我写过一篇千余字的文章,也叫《卢沟绝唱》,资料不足,没讲太清楚。再次着笔时,困惑依旧。朋友说:“你在网上搜索资料时,不妨用繁体字搜索一下,你试试。”我搜到了一份手写的《卢沟问答》歌谱,写得工工整整。歌词与本文开头时向读者介绍的词作一字不差。与此同时,找到了七十多年前,长江歌咏团演唱《卢沟问答》的音频。可以反复欣赏。
更让人惊叹的是,在网购发达的今天,一家叫“红树康桥”的网店正在出售《卢沟问答》的唱片,黑胶木的原版老唱片,价位1500元;另一家叫“岁月留声黑胶社”的网店,也在出售这张唱片,且介绍资料较细:“胶木粗纹唱片、民国、怀旧歌曲、普通话、替代包装、78转、顺丰速运25元,价位3500元。”
本文前面,我说曾搜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位五十来岁的女士唱《卢沟问答》的视频。头几天我又读到了那位女士写的博客,女士的网名叫灵飞。
在86岁老母亲的记忆中,老歌有无数。她在学校里正式学的大半是抗战歌曲。还有些流行歌曲在后来的歌本中可以见到。但仍然有些我从没听过人家唱,在歌本里也从未见到。于是根据她的唱法记录下来。多半我也学得差不多。大病后的母亲唱歌很艰难了,我鼓励她,陪她一块儿唱唱录于此,敝帚自珍吧。“歌中误差一定不少,期待有知情者为我们纠正啊!”
《卢沟问答》一直留存在百姓们心底。《卢沟问答》是一首绝唱!
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该遗忘的绝唱!
我在网上,看到过许多与卢沟桥抗战相关的诗句与对联,其中有一首诗,叫《卢沟月》,写得有荡气回肠之感:“长城脚下卢沟月,几度挥泪洒青天。一寸山河一寸血,多少英雄人未还。”在众多的对联佳作之中,有两副让人铭记于心。
一则是:“一座石桥昭国史,千秋皓月照卢沟。”另一则是:“往事悠悠,永定河边千古月;秋风瑟瑟,卢沟桥下半船歌。”
■ 来源: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张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