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丰”字,出自殷墟甲骨文。甲骨文乃殷商先民刻于龟甲兽骨的占卜文字。当时文字尚未定型,自由诡谲,异构较多。此“丰”字为会意字,字形为植物之象,根茎肥大,丰之本意,尽显于字中。字形质朴,古雅,自然。字形上部,植物之干,两边出枝,高低错落,长短求变,取势各异。字形下部,根茎处肥大而不臃肿,用笔沉稳厚重,和上部之活泼用笔,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甲骨文乃契刻文字,透过刀锋看笔锋,它不像后世文字法度谨严,但却注重讲求字的体势美。字画本为同源,此字古拙中蕴生机,既有文字之形,又暗藏图画之神,可作写意画观之。 |
|
|
字出米芾《方圆庵记》。此碑是米芾“集古字”时期之佳作,书法腴润秀逸,潇洒俊发,有晋人风度。米芾曾自言其书为“刷字”,此“豊”字,率性挥洒,侧锋取势,“刷”意十足,上部两长竖画,左右开张,力走千钧,真有风樯阵马之势。下部之“豆”字,简化为草书符号,亦用刷笔为之,沉着而痛快。整个字上密下疏,上开下合,几个纵向笔画,方向有别,取势各异,果有八面出锋之妙。“刷字”,正体现了其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二王”一脉之用笔,在此得以夸张、放大。笔法恣肆纵横,恰如狮子搏象、骏马斫阵。而细观此字,裹藏、肥瘦、疏密、简繁、粗细、轻重、动静、急徐、刚柔,皆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天真自然,神采焕发。 |
|
|
此“豐”字出自西周铜器“史墙盘”铭文。“史墙盘”乃西周中期金文书法之代表作,其字笔法精到,线条流畅、粗细匀称,字形取圆势,不露棱角,结字紧凑、体态优美。此字上部“山”形与下部“豆”字相连处,若焊接而浑然一体,虽字形上宽下窄,却沉稳厚重,不可动摇。凝视此字,俨然上古礼器之形,观器驰神,古风扑面而来。上部两个“丰”字,笔画取势各异,粗细有别,错落有致,整饬中有变化,空间分割之妙,蕴阴阳变化之机。与西周晚期的“毛公鼎”相比,其风格与秦系金文、秦小篆更加类似,开秦篆之先河,气息高雅华美。 |
|
|
字出黄庭坚《与景道使君书》。黄庭坚书学思想深受苏东坡影响,书法素以“韵”胜,更以“韵”为标杆品书论字,书法是典型的文人字,极富书卷气。《与景道使君书》乃黄庭坚法帖经典。帖中“豐”字,欹侧取势,开合有度,端庄又不失灵动,婉约而气质超然,观之令人心旷神怡。行笔收放自如,从容娴雅,富有节奏变化。冯班《钝吟杂录》曾论其用笔曰:“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今观此字,信不虚也。再细品全帖,章法浑然,意境豁达,真有随心所欲、出神入化之妙。非行非楷之间,已成千古经典! |
|
|
此字出自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字形为“豊”。“豊”与“豐”为同字,而上部笔画稍加简化,变碎为整,而气息愈加浑然。下部“豆”之燕尾,力量内蓄沉郁。结构疏宕,看似寻常,实则奇崛,虽是隶书笔法,而深藏篆书气息。线条朴茂丰腴,深厚凝重,绵长劲挺,用笔逆入平出,方圆兼备,笔笔达意。笔画分布各司其职,扎实停匀,有稳如泰山、重如磐石之感。前人论此摩崖,言其结体在篆、隶之间。疏而不散,平而不板,整而不齐。今细品此字,用笔朴厚,庄严雄伟,笔力遒劲,方圆兼备,一派高古雄浑气象。可叹当代流行隶书,或扭捏作态,或荒率求奇,所缺乏者,正是这种气象。 |
|
|
此字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汉代传世书法,向来刻石多而墨迹少。而经过修饰刻凿和传拓之隶书,后人视之如雾里看花,难睹真容。马王堆汉墓帛书之出土,使人饱览“古隶”真目,得窥汉人用笔神髓。此“丰”字,三个横画,长短、粗细、取势各不相同。中间竖画,分割三横时,看似左右不平衡,但由于三条横画以不同姿态向右上取势,似乎消解了笔画重力,险中见稳,稳中寓险。细观此字,似正而欹,似欹而正,变化丰富,妙不可言。其书风古朴、自然,笔墨饱满流畅。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波笔、挑笔,微有错落而又气脉贯通。其内在节奏感,乃汉字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之独有韵律。 |
|
|
字出王羲之《十七帖》。此帖乃草书之无上范本,历来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其书风“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帖中“豐”字,以草书符号,将原字复杂的结构简化成寥寥数笔。线条简洁练达,动静得宜,用笔寓方于圆,藏折于转,点画似断而连,气脉畅达。字上部的两个点,姿态各异,而字势互相映带;字中四处转折,取势有别,而搭接浑然一体。其字上开下合,左轻右重,然似欹而正,似险而衡,虚实有度,映带有节,气息冲和,刚柔相济。前人论其书“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实为至论也。 |
|
|
此字出自颜真卿《臧怀恪碑》。与常见之颜碑相较,《臧怀恪碑》比《多宝塔碑》形体宽博,比《颜氏家庙碑》骨骼略瘦,秀润劲健,独具风神。世人论楷书,必曰“颜柳欧赵”四家,而颜居四家之首,以其庙堂之气特盛之故。此“豊”字,一改颜字惯常之肥厚雄浑用笔,而出之于瘦硬舒朗。以“瘦”笔写“豊”字,意象之反差,似乎消解了“豊”字复杂的构成,增加了线条的审美趣味。结体疏朗有致,风神开张雄强。此字之空间分割,亦疏密有致,轻松透气。字之结体修长,用笔自然,笔墨干净,线条细瘦,俊秀温润,有别于颜真卿其他碑中的庙堂气象,而独具书卷之气。 |
|
|
字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此帖乃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笔力刚劲清秀,结体险绝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势,又有南帖风姿秀雅之韵,故历代为书家推崇,被后世誉为“唐楷之冠”“正书第一”。此“臺”字,是欧楷典型风格。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此字为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部“口”微向左移,下方“横钩”微向右伸,左右之势相抵,使险绝复归于平正。有“正中含奇”和“奇不失正”之妙。笔画自带棱角,骨力洞达,挺拔舒展,英气逼人。欧字瘦硬,点画多阳刚之气,然结体修长,字形亦含阴柔之秀。善学者,当求其“威而不猛”中和之美。 |
|
|
字出郭店楚墓竹简。此为篆书之楚系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文字典雅秀丽,用笔诡谲多变。与端庄肃穆的周秦系金文大篆相比,这些楚系篆书活泼而妖娆,更具自然书写性,入书,入印,皆有写意趣味,更符合今人审美。此“台”字,上宽下窄,上疏下密,在反差中求变化,于对立中求和谐。用笔娴熟精到,线条在圆转折叠中分割出大小不等、依次渐变的弧度空间,奇幻而神秘。观其字形,或如灵蛇出洞,昂首望天;或如天鹅戏水,粼波照影。迷离之象,玄深莫测,引人无限遐思。 |
|
|
字出《董美人墓志》,此碑乃隋代墓志中的上品佳作,世称隋志小楷第一。楷书自从汉隶蜕化以来,经二百余年演变,至隋已渐趋成熟,整体风格从拙朴走向精美、从荒率走向规整,熔南北于一炉,开唐法之先声。此“臺”字,结字恭正严谨,中规中矩。笔法精劲含蓄,方圆兼备。笔画搭接,整齐而缜密;行笔提按,清朗而爽劲。字势平正舒展、线条清雅婉丽。从字体面目看,骨秀肌丰、清新莹澈,已脱尽隶意,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但外方里圆、华美坚挺的笔致,仍给人以古意未尽的感觉。 |
|
|
字出邓石如《万绿阴中帖》。此帖系邓石如取法李阳冰铁线篆,又参以隶法所书,笔力道劲,体势沉着,一改宋、明时期篆书的刻板、拘谨之风。此“臺”字,结构沉稳,线条遒劲,布白均匀,行气整饬,体势森严。用笔有别于千年相袭程式化、呆板、单调的“铁线”,增加了微妙的粗细变化。一字之内,一画之间,线条均有起伏、节奏,萦纡盘绕中似有脉搏跳动。“臺”字中部,两个交叉的笔画,与下部短横交搭,转折出微露方笔,分割出三角形空间,上下包以两弧,圆中寓方。方以取势、圆以生韵、三角以聚气,巧合法度,独具匠心。行笔则平拖、绞转兼用,雄浑涩进,苍茫大气,富于变化,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风格。 |
|
|
字出王献之《卫军帖》。王献之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艺术继承家法,但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以“中和”之美为基调,开拓出神骏奔放的阳刚之境。所创草书“一笔书”,为后世草圣张旭、怀素所师法。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精巧,出于神智”。从晋末至梁代,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父子二人,亦被后世尊称为“二王”。帖中“臺”字,用行草笔法挥洒而出,一气呵成,风神跌宕,如见“一笔书”之丰采。与王羲之“内擫”笔法相对,王献之用笔转为“外拓”,别有一种大鹏抟风、逍遥纵逸的气度。后世崇尚奔放、纵逸书风者,大多以此为宗。 |
|
|
字出东汉《张迁碑》,在汉代诸碑中,此碑以古拙、厚重、典雅取胜,格调峻实稳重,乃汉隶方笔系统之代表作。风貌极为强烈,世称汉隶之神品。此“臺”字,八笔横画,排叠有序,和而不同,五笔竖画,开张有度,貌离神合。“口”字作倒梯形,与下面“至”中之三角形,斜画处作上下呼应,增强了动势。字之上下,有两个“土”形,上密下疏,上合下开,遥相呼应。朴厚中有雄秀之气,意态雄健而高古。起笔处方折宽厚,落笔处稳健从容,转角处方圆兼备,运笔处遒劲曲折。结体方严高古,宽舒茂密;用笔以方为主,笔致多变;线条内力充盈,真气弥漫。 |
|
|
字出王铎《唐人诗册》。在中国书法史上,王铎是一位诸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自称“独尊羲献”,一生追求晋韵,被誉为“神笔”。此《唐人诗册》为王铎行书代表作,其行书以“二王”一脉为根,笔端既有魏晋风雅,又自出胸襟,笔力雄健,气势恢宏,浑厚奇崛,酣畅淋漓。此“臺”字采用异体字书写,上部两笔长竖,如两根大柱,立于台上;最上短横如梁,架于两柱,笔画沉厚。其余横画则若牵丝,笔画轻盈。虚实相间处,分割出微妙空间。下半部笔画换锋绞转,顿挫中颇生奇趣。足见用笔之高妙。康有为论其字“笔鼓宕而势峻密,真元明之劲”,颇为中肯。 |
|
|
字出东汉《礼器碑》。此碑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清代郭宗昌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弗由人造”。素有汉隶第一之称。碑中“臺”字,字形瘦劲,且有轻重变化,结体紧密,又有开张舒展。最下面一横画,重起重收,燕尾上挑,雄健疏宕,气韵夺人。此横粗重且长,若高“臺”之基,可承千钧之重,和上方八个细横形成极大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笔画虽多瘦,然瘦而不弱,瘦劲如铁,纤而能厚,起笔、收笔干净利落,既沉静肃穆,又清虚灵动,有高古典雅的庙堂气象。 |
|
北京丰台,帝里之“花乡”也。其地在京城西南。因“丰宜门”“拜郊台”而得名。丰宜门,乃金中都正南门。拜郊台,又名郊天台,乃金代皇帝祭天之所。
据传,金章宗完颜璟梦遇百花仙女,共游百花谷,宴游之间,仙女恳请将“丰台”一地相赐,言此地在丰宜门外拜郊台一带。金章宗梦醒即传御旨,将丰宜门外至拜郊台间之地,赐名“丰台”,并令当地百姓广植花木,按时进奉。
元灭金后,改中都为大都,丰台一带多建别墅花园。迨至明清,花木愈盛。据《春明梦余录》载:“今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接连丰台,为京师养花之所。”清代李汝珍有诗云:“丰宜门外丰台路,花担平明尽入城。”此地百姓世以种花为业,更建花神庙以祈佑,“右安门”被称为“花门”,丰台亦遂有“花乡”之称。
“丰台”二字,寓意甚吉。丰,古写为“豐”。《说文》曰:“豐,豆之豐满者也。”豆,为古代食肉之盛器。豐,字之上部为一“山”二“丰”,下部为“豆”,乃以“山”取势,以“丰”取声,以“豆”取形,兼有汉字“六法”形声、会意之妙。豐以承尊,有多、大之名,盈、足之义。此字引申意为足实,富饶,丰满。古文“豐”与“豊”实为同字,“豊”,行礼之器也。物豐则有礼,故“豊”即古“礼”字,借为行礼之器,后人又造“禮”字以别之。“丰”,草盛、色美之貌也,初为“豐”之假借,后“豐”简化为“丰”。
台,本字为“臺”。古人以积土四方高丈者曰臺,不方者曰观曰阙。《说文》曰:“臺,观,四方而高者。从至从之,从高省。與室屋同意。”元代俗字将“臺”简化为“台”。台,乃“胎”之本字,甲骨文中为胎儿倒形,金文加“口”表示胎衣。怀胎则有喜,引申意为喜悦。“台”后用于星名“三台”,又喻指“三公”,遂引申出“台斗”“台司”“台光”等词,以代指宰辅重臣。“台”字,亦因此成为敬词,常用于古人书信交往中。
三代鼎甲、汉魏碑版以及历代名家墨迹中,“豐(丰)”“臺(台)”二字,姿态万千,异彩纷呈。今试从篆、隶、楷、行、草五体中择其姿态美妙者,从文字流变、字体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试做赏析。
豐(丰) 字选析
臺(台) 字选析
以上所析,共十六字形,涵盖篆、隶、楷、行、草五体。篆书所选字形,出自甲骨文、金文之“史墙盘”、郭店楚简、邓石如篆书。隶书所选字形,出自西狭颂、马王堆帛书、张迁碑、礼器碑。楷书所选字形,出自颜真卿、赵孟頫、欧阳询、董美人墓志。行书所选字形,出自米芾、黄庭坚、王献之、王铎。草书所选字形,出自王羲之、怀素、孙过庭、李白。不同时代,不同字体,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皆写“丰”写“台”之字,尽名碑名家之迹。以斑窥豹,可略观书史之概;鉴往知来,当雅慕前贤之志。今析古人翰墨,偶成新义篇章。愿以此文,为丰台助力,与同道共勉。
■ 文/ 中国书法家协会、丰台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 徐青锋
作者档案
徐青锋(卿峰),字绍真,号野鹤、逸雲子、听雪斋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丰台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会员,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华书局特邀文字审校、北京《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中州词学研究会会员。曾任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责任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