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迎来强降水,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出现了暴雨。
暴雨蹚水后及时洗脚
“强降雨期间尽量不赤足接触内涝水,以免引发感染,接触后及时清洗皮肤;尤其有皮肤破损伤口时,要及时进行消毒(碘伏或碘酒)。若2-3天内仍未缓解或进行性加重,要及时就诊;不使用积水、污水洗碗筷及蔬菜水果。”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闫圣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居民需要关注饮用水水质是否有变化,如水质的颜色、嗅味,有无泥沙等异物;不喝生水,煮沸后饮用;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洗菜、漱口等。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也表示,高温高湿环境下,食物容易变质,水源也容易污染,蚊蝇增多,消化道传播疾病和蚊媒传播疾病也可能增加。尽量不要吃生食或者是半成品,一定要做熟了再吃。另外做好防蚊工作,及时清理积水,避免蚊虫叮咬。
要注意防范这些病
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在暴雨过后,尤其是还引发了洪水或内涝时,最常出现的就是肠道传染病,包括伤寒、细菌性痢疾、其他肠道传染病等,甚至出现钩端螺旋体病等,需要关注当地传染病现状。医生介绍,肠道传染病常见的症状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钩端螺旋体病常见表现有寒热身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乏力特别明显,甚至与发热不相称,若不及时就医可能危及生命。
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病从口入”,也就是因为饮用或食用了被污染的水或食物所导致的。防范措施:注意饮食和饮水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瓶装水相对更为安全。切忌喝生水,一定要煮开后饮用。食物一定要洗净、煮熟,水果也一定要仔细洗净后再食用。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一定要注意个人手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出现发热、感冒等症状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除了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暴雨后常出现的传染病还有手足浸渍、湿疹、夏季皮炎、毛囊炎等皮肤疾病。医生介绍,皮肤疾病大多是因为皮肤长时间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或是由于环境污染所引起。
身体被雨水淋到或浸泡后,记得做这几件事:要尽快冲洗干净并擦干,尤其是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双脚尤其注意,可用1%的盐水泡半小时后再洗净。检查皮肤有无划伤、破损,对破损处用淡盐水(1%左右浓度的盐水)或碘酒消毒后,擦点软膏、药水等,预防和控制感染。腋下、腹股沟、脚趾缝等角质层薄弱、易积水部位,可外扑爽身粉、痱子粉等,使皮肤尽快干爽。对有湿疹、脚气等皮肤病史的人来说,原有病灶更易受细菌、真菌的侵害,继发严重感染。因此,应尽可能就地取材,如使用塑料袋等将皮损部位保护好。
过敏性哮喘。医生表示,桑拿天的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真菌、霉菌等过敏原的繁殖和生长,再加上雷雨天气气压低,空气中漂浮的过敏原浓度就会明显升高。防范措施:哮喘患者雷雨前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下雨时不能门窗紧闭,因为此时自然风和雨水可把过敏原从家中赶走。雨后如出现太阳暴晒、温度升高,出门时不妨戴上口罩,以防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