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17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艺人”史淑兰 记录“食印”变迁
  史淑兰与她的“食印”。

  本报讯(通讯员 郑一烁)清洗、擦干、称重、测量、编号、拍照、包装……每日重复百次,她周而复始却乐此不疲。10000多件藏品整齐地排列在房间内,它们跨越百年时光,相聚在这里,讲述着一件件关于“面”的故事。

  在大集上与“食印”结缘

  “这是个啥东西?还怪好看的。”30多年前的一天,小井村人史淑兰在河北大集上抚摸着一块雕工精美的“木头疙瘩”,向摊主询问道。

  “面磕子”—山东胶东地区的方言、俗称,也叫“面卡子”“面花”“食印”,一般由木头、陶土制作,将面食放入其中塑形,可用来制作饽饽、月饼、馒头等食物,面磕子模具表面刻有各式花纹、造型各异,十分精致。

  逢年过节,百姓们会以模具塑形,制作出一个个造型有致的糕点,大户人家则更是讲究,会专门请匠人雕刻制作。一开始,这种“食印”只用于制作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独特的食印文化逐渐发展,并改良成为了老北京七十二行当之—“磕泥饽饽”。挖些黄泥土,用水和好,放在不同模子里按实、抹平、磕出,就成了造型各异的泥饽饽。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抱着好奇和喜爱的心情,史淑兰在大集上买下此模具,这便与“食印”结下了不解之缘。

  跑遍全中国收集“食印”

  “这东西原来有这么多种类?还怪有意思的。”木头、石头、金属、陶土,史淑兰看着这些藏品如数家珍,慢慢地,几十件、上百件、上千件……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藏品被史淑兰带回家精心保护、珍藏,30来年从未终止。一件件藏品也跟随着史淑兰从小井村的平房大院,搬进了楼房。

  “这个用于新疆烤馕上的‘馕花’我印象极深,是从一位美国华侨手中得来的,我记得当时花了6000元左右。”史淑兰拿出每一件藏品时,手上的动作都轻柔而缓慢,生怕弄坏一分一毫。收藏的过程费时费力花销大,但爱人的支持让她从未失去过信心。

  史淑兰的爱人从事铁路工作,工作性质会途经全国各地,为支持史淑兰的收藏爱好,他每到一处都会打听、搜集当地的“食印”,30多年下来,已跑遍全中国,花费几十万元。

  “从前我们两口子高价买来的藏品,现在有人想用翻几倍的价格购买,我舍不得,不愿意卖。这不就说明这些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嘛。”爱人的支持、孩子的理解、自己的喜爱,让史淑兰渐渐成为附近有名的“收藏家”,并且收藏还在继续。

  从收集到制作 让传统文化发光发热

  “孩子们对这些有兴趣,怪难得的!”生活条件慢慢改变,食印收藏也随着年轻人的加入悄然发生变化。

  近几年,史淑兰再次前往胶东某地乡村时发现,曾经以制作“饽饽磕子”为生的地区,如今只剩两位七八十岁的“饽饽磕子”手艺人,面对这种改变,他们表示:“现在发展得好,没人愿意用这种老传统了,这种食印传统也就逐渐在村中没落,乃至消亡。”看似只是村庄的发展变迁,却深深地触动了史淑兰,这次经历也让她想做一名“手艺人”,更要做一名“守艺人”。

  此后,史淑兰开始潜心于食印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请教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她了解到:与食印对应的还有一种粮印。为此她又耗费了大量精力去收集、整理几百件不同风格的粮印,以圆满“粮食”“食印”文化。

  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上的展示、小井村内及周边社区居民群众的口口相传、远道而来想亲手抚摸藏品的同好、家中亲朋好友的支持……都成为史淑兰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这些宝贝伴我走过半生有余,见证我成长经历的同时,也见证了我身边的变化,村里的支持、区里的认可,也让这些宝贝能在我手里‘发光发热’。”

  选定材料、固定用料、先凿后刻、多弧线少棱角、有冲有切、刚柔并济……假日清晨,史淑兰手把着小孙子的手,一同制作着属于自己的面磕子,小孙子有模有样地学习,“食印”的传统文化也在这个小家中无声无息地发芽、结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城治
   第06版:数说丰台
   第07版:产经
   第08版:安全
中国兵器北方车辆集团多款产品亮相第十七届新疆冬博会
丰台将加强馆校结合 做好科技教育
为过体检走捷径钱财被骗、军梦难圆
“守艺人”史淑兰 记录“食印”变迁
丰台报社会04“守艺人”史淑兰 记录“食印”变迁 2024-01-17 2 2024年0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