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在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2023年12月被评定为“北京市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是北京大学博雅(语文学科、化学学科)人才共育基地,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众多“双一流”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校。学校建有萃智科技创新研学中心、化学创新实验中心,包含有机器人工作室、三维设计与3D打印工作室、二维设计与激光雕刻工作室、卫星信号地面接收站、飞天小卫星研制工作室、机电一体化工作室、生态与环境工作室、生态标本馆、分子生物实验室、太空农场、轨道交通实验室、非遗文化工作室等众多科技教育实践场地和功能室,为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条件和有力保障。同时,学校提出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规划,力求使人才培养无缝链接,为学生卓越发展提供成长的沃土。在科技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组建了一个特殊的班级—诺贝尔科研实践活动班,统筹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科研实践的通识知识与技能。2010年学校成立了“钱学森航天实验班”,旨在探索早期拔尖创新人才以及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多年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培养了近500名优秀毕业生。
北京钱学森中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钱学森命名的完全中学,自建校以来,一直以传播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为己任,致力于构建高、精、博、特的一流科学高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人才基地。学校坚持特色办学,用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思想整体设计规划课程建设,将创新性实践与特色化培养相结合,积极创建活动平台,打造鲜明的科技航天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10月,北京钱学森中学协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航天院士领衔,倾力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院士“1+X”领航室航天科创课程。院士“1+X”领航室中的“1”代表的是院士,“X”代表航天一院的设计师和钱学森学校的师生群体。即聘请航天院士(余梦伦、曾广商、龙乐豪、刘竹生、姜杰、范瑞祥、李东等)为领航导师,聘请设计师组成专家团队和学校科技老师担任科创选修课程的指导授课教师,为学生量身打造富有特色的科创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学科学、爱科学,体验科学探究历程、创造科学实践成果。2020年9月“3E”工作室正式启动,“3E”指“Enjoy、Explore、Experimentalize”,寓意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去探索科学真知、畅享探究历程、在“玩”中获得新知、开启创新思维。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是拥有46所成员校的方庄教育集群的龙头校,采取“学校引领、带动集团集群发展,集团集群涵养、支持学校发展”战略,在科学课程、科学师资、实验室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区域科学教育一体化发展。该校的科技教育成果已覆盖到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全体学生,科技特色和优势已辐射到方庄教育集群全部46个集团成员学校。学校以人工智能推进科学教育发展,建立了一套小、初、高一体化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系统出版了一体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配套参考图书,形成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迭代机制。始终瞄准前沿,创建全国第一个中学编程实验室,将智能硬件引入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人工智能教师培育策略,推动教师跨学科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编程技术的学科实验新模式,实现了不同学科教师基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学校重点打造了航天航空模型、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多个校本科学课程和科技社团,为师生充分搭建交流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各级各类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
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有一支由在职教师、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组成的专兼职科学教育师资队伍,为做好学生科技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为更好开展科学教育和课程建设,学校在原有的理、化、生、计算机等专业教室的基础上,又建成了科技创新高端实验室、机器人创新教室、无人机创新教室、技术创新设计教室、电子创新设计教室、理化生数字实验室、生物中心、无菌培养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通用技术等多个现代化功能教室。同时,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落实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还开设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让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发展多元智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普及科学知识和学以致用的效果。学校每年都将优秀学生输送参加翱翔计划和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这些学生在科学家的带领下走进专业实验室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奥秘,为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培养求真立异的强国少年”作为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依托丰台区少年宫、东高地科技馆、北京市科技促进学会开展校内外科学实践与科普活动,还从北京市科促会、雏鹰翊智、博朗教育机构等特聘了优质教师与专家,长期对学校机器人、3D打印、模型、生物等特色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培养许多科学资优生,在全国各项大赛中频繁获奖。此外,学校还与中国科技馆、中国科技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成为馆校基地,多次组织学生参与其组织的科普活动。目前学校形成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系列课程,以基础、拓展课程做普及,以个性化课程做延伸,以竞技展示做提升,开设机器人、电子创意、创意编程、3D打印、模型等十余个科学类个性化课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优质创新型人才,形成有梯度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