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香椿、荠菜、蒲公英、马兰头……春天,许多市民踏至田间,抄起家伙挖着野菜,为自家餐桌添鲜。不过,在品尝这些“春季限定”的同时,也要注意食材的食用量和烹饪方式。
食用过量 加重胃病
孙阿姨每年春天都会上山摘野菜,每摘一次都恨不得管够家中一周的蔬菜供应。今年也不例外,她隔几天就往山上跑,每次都有不小的收获。前不久,孙阿姨剪了好几袋荠菜带回家,清理干净后放入冰箱保存。那一周,她几乎每天都会炒一碗荠菜豆干下饭。
后来,孙阿姨发现自己大便颜色发黑,但并未在意,直至出现呕血、晕厥,才被家人匆忙送到医院。
接诊医生为孙阿姨做了检查后,确诊是胃溃疡,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量较多,还可能引起血容量下降,进而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为何吃荠菜会引发呕血?医生解释,孙阿姨自身胃的基础不太好,原本就有炎症,加上这段时间她吃了很多荠菜、马兰头等高纤维食物,导致消化道疾病加重,从而引发消化道出血。“这类食物虽然美味,但对于有糜烂性胃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不应过多食用。”医生强调。
烹饪不当 极易中毒
近日,张阿姨也因吃了荠菜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原来,在给荠菜焯水时,她怕煮太老而失去鲜味,就缩短了些时间,导致菜没被充分煮熟。另外,本来准备的是一家人的菜量,但因家人没吃几口,张阿姨怕浪费把剩下的全都吃了,最终导致急性肠胃炎。
医生提醒,野菜重在尝鲜,不仅要适量食用,也要注意烹饪方法:先浸泡、焯水至合适时间,避免其中的生物碱带给人体不良反应。此外,有些野菜也含有微量天然毒素,例如蕨菜,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可能引起中毒。大家在食用前一定要查清楚。“食用野菜时,要结合自身体质,有选择地适量食用。老人、婴幼儿、孕产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等人群,尽量不吃或少吃。”医生补充道。(区卫健委)
春天尝鲜要小心,这些菜可能有毒
健康多一点
容易发生误认的野菜不要吃
受污染的野菜不要吃久放的野菜不要吃不要把野菜当主菜吃光敏体质的人不要吃野菜。
1.香椿
一道香椿炒蛋,是不少人舌尖上的春天味道。香椿所含的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但香椿也含有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物质,越老的香椿芽含量越高。
食用建议:
一定要买新鲜的(长时间存放后,亚硝酸盐含量会上升)香椿,而且食用前一定要焯水。另外,香椿为发物,多食易诱使痼疾复发,故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2.蕨菜
蕨菜又叫拳头菜、山野菜,是一种长在山里的野生菜品。它滋味独特,可荤可素,不管是炝炒还是凉拌都很好吃。但是,蕨菜中含有“原蕨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B类致癌物,有致癌的可能性。
食用建议:
品尝蕨菜前,一定要用水(可加小苏打)焯一下,使得有毒的原蕨苷分解。另外,食用蕨菜时一定不要贪多。
3.马齿苋
马齿苋是一种很常见的药食两用的食物,它含有大量的钾元素和丰富的钙质,具有提高免疫力、利水消肿、平稳血压的作用。但马齿苋中含有大量草酸——如果一次性摄入大量的草酸,这种物质就很容易在身体中结晶,造成肝肾损伤。
食用建议:
马齿苋草酸含量高,烹饪时一定要焯水。若腹部遭受寒冷刺激而出现腹泻等症状,要少吃马齿苋。此外,马齿苋跟鳖甲相克,如果服用的药方当中含有鳖甲,一定要注意忌口。
(区卫健委)